我的教学体会和向往

    期次:第841期    阅读:924    作者:□饶恒久

  因为最近常有学生来问我当大学教师的体会,粗略想了一下,归纳出以下几点,既是对学生的答复,更是对自己的鞭策。
  心中要有学生学生是缴费上学的,他们不容易。他们来到大学的目的是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和能力,是为了将来有能力谋生存、谋发展。所谓“以人为本”,在大学老师的心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利益和愿望为出发点。
  学生是有专业方向的。特别是石油大学这样的学校,专业特色非常鲜明,这种特色既是学生在校时期的关注点,也是他们毕业以后的追求目标。所以,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师,就要了解他们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与价值,了解他们将来所在行业的现状与前景,才可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可能为学生着想,才可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可能亲近你,接受你。
  学生是朝向未来的,他们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今后的工作生活,为了将来的事业发展,为了建设自己的国家、民族。有了这个意识,教师才能知道应该教学生什么,应该怎样教。
  老师教的目的是“不教”,是为了他们将来独立地思考、生活,而不是为了上学期间的学分,更不是让他们做个幼儿园时期的“听话的好孩子”。
  心中要有社会每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眼前的社会,已经与三十年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有了“根本上的不同”,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而且还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经济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法律制度的、伦理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基本上五年一个大变化,连成年人也目不暇接、晕头转向、手足无措,何况是欠缺人生经验的青年学生。
  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又很复杂。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往往比老师还先进;他们对社会实际有自己的经验、体会、观点,他们所知道的甚至比老师还多,所理解的甚至比老师还深刻。所以,要给学生“释疑解惑”,就要熟悉他们生活的社会;教师给学生解析眼前的社会,就应该下功夫关注这个社会、研究这个社会,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新的社会环境,他们才能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为什么要讲究个人修养,将来怎样才可能适应这个社会环境。
  心中要有理论这个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它集中了全党、全民族的智慧,是基于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对历史事实的反思、对协调矛盾的思考而得出的理论总结与经验归纳。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关于公平正义的理论,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这是我们对当前社会进行认识与评价时的原则与依据。
  心中要有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的事情,其类型之集中、变化之剧烈、矛盾之深刻、涉及面之广泛,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就是在世界近代史、英法工业革命史上也少有,因为我们实际上是想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级跳。
  许多变化涉及文化哲学层面的思考,需要我们借鉴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来思考。
  例如经济思想、法学思想、政治制度理念、社会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只有从这样的广度与深度看问题,才可能对中国近三十年发生的事情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做出使学生满意的、与大学讲堂相符合的理论阐述。
  讲台要有魅力魅力来自教师的个人修养;来自渊博的学科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娴熟的讲课艺术、得体的言语表达;来自对学生的热爱;来自对大学讲坛的崇敬。
  作为平常人,你可以随意一点儿;但作为教师你不能随意;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随便一点,但在大学讲坛上你不能随便。不能糟蹋学生,不能糟蹋自己,不能糟蹋学术。学生似乎不会讲,但他们会听,会比较,会评价。老师一旦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尊敬,课堂秩序就无法维持了。
  以上所述“五有”,本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