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生产力标准到以人为本
期次:第842期
阅读:951
□李卫红(人文及社会科学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三 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是对长期以来我党和我国在社会发 展问题上“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的克服, 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丰富和完善,是针 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矛盾而 提出的指导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正确 方针。
30 年前的改革开放,源于我党我国 人民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彻底否定以 及对我国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的深刻把 握。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人民 群众普遍贫穷的局面,针对“文化大革 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政治斗争为中 心的价值取向,我们党根据时代主题的 变化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毅然实现 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确定了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的改 变和工作中心的转移在哲学价值观念上 的变化就是用“实践”取代“两个凡是”作 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实践,由 于工作重心的转移,主要是指经济建设 的实践,所谓实践标准,其实质就是生 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和“两个凡是”之 争,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即 意识形态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对立,而 生产力标准彻底取代意识形态标准的标 志,就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提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标准 为惟一尺度的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实 践证明,生产力标准作为惟一尺度的合 理性是历史的、相对的。突出强调生产力 标准在当时条件下是完全必要和合理 的。但是,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忽视了“以 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在目标中往往“见 物不见人”,致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会中关于人的问题日益突出,如贫富 分化、地区差异、弱势群体出现、人文精 神缺失、社会失序、一部分人生活质量得 不到提高等。这种情况表明,单纯的生产 力不是全面评价社会发展的惟一尺度, 只是发展生产力不一定会带来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扬 弃以生产力发展为惟一尺度的发展模 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生 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把生产 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既 体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又体现社会主 义的价值观,从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 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