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长发展纪实

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期次:第842期    阅读:835   








  □本报特约记者
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我校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出了创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课程教育,大力开展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了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条件、制度保障和活动体系,营造了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回顾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成长与发展,以下一些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科技创新如同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在石大校园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构筑支撑条件 建立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开发优质资源,构筑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条件
合理的专业布局及强大的学科优势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力支撑条件。我校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布局,并具有完整的教学实验室和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每年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不少于5项、3项和2项,为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有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我校拥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每年都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参与到“973”项目、“863”项目等重大课题研究之中,每年正教授指导的科研训练项目占总数的比例超过30%。
  我校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充足,经费来源除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外,还积极与石油石化企业联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我校把“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与40余家石油石化企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其中每年资助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费达50万元。
  及时出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
保障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我校于2005年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包括“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竞赛计划”、“大学生科技交流活动计划”等三个子计划。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全校齐参与的校院两级机构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工作。院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单位学生申报项目、选派指导老师等。
  我校还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院系学生工作考核办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使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保障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开展、顺利实施及高质量的完成。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我校注重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采取了学术交流、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等不同形式。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和报告会,并通过开展知识竞赛、举办学生科技成果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每年人文社科类项目占科研训练计划数目的比例超过30%。
  我校还积极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布局,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目前全校已有19类学科竞赛,如石工学院的结构设计大赛、机电学院的机器人大赛等,年均参赛学生达2000人,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出台关键文件 做到四个覆盖
  充分开发优质资源,做到科技创新活动四个全覆盖
我校的全部科研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全体教授每年都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全部参与,形成校院两级组织机构。科研实验室的全覆盖、教授的全覆盖、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全覆盖,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和开展,覆盖全部本科生。
  出台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关键性文件,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是四个全覆盖的重要保障 我校出台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等关键性文件,建立了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条件、制度保障和活动体系,营造了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迅速开展,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四个全覆盖的重要保障。
涌现优秀作品 成果凸显价值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迅速,学生参与率
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从2004年第五批立项97项增加到2007年第八批立项447项,参与本科生总数达5000余人,平均78.1%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过一次科研训练;学科竞赛从2004年的4类增加到2008年的19类,参与本科生总数达7300余人,年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生近2000人;年均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百余场,参加学生达20000人次以上。
  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成果
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先后有500余名学生获得我校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保送读研究生的本科生全部参加过科研训练。同时,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发展,使学校在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并拓宽了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
  2004年到2008年,学生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3篇;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的获奖项目从2004年的45项增加到2007年的115项,其中CCTV机器人电视大奖赛连续三年进入16强,2006年国内过程控制及仿真专业大赛获惟一的一等奖,2007年第四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2个三等奖,2008年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1个特等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项目的成果对其他高校具有参考价值
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初步形成了品牌。目前我校已与北京联合大学、长江大学合作,指导其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快速发展的模式也被其他高校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