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大学生

——方华灿教授谈读书(三)

    期次:第842期    阅读:876   

  读书要细心。
  在我国,人们常说“多、快、好、省”四个字,实际上,读书用这四个字也可以,就是要尽可能在省时间、省精力的条件下,以较快的速度把更多的书读好。这里就隐含着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只有读书时考虑周密细微,针对书的不同类型、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描述方法以及读者对书的不同要求等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症下药”,采取适合的方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获得读书的良好效果。
  方法一般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读书的方法也需要由读书人在读书过程中去摸索。在这里,只是提出一些读书方法的基本原则,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根据读的对象以及读者自身的特点,在读书实践过程中灵活地应用。
  (一)区分略读与精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细读。因此,读书首先需考虑要读的书是应该略读还是应该精读。精读要求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其中重要的语句和章节要认真反复地读,对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略读又叫粗读,它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略读是精读的基础。面对一大堆文献时,首先将每本书刊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需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需要精读。略读通常是采用默读的方式,但是,也不是读完了事。略读完一本书刊,最好能用简练的言语概述整本书的内容,若能做个笔记则更好。
  (二)区分易读与难读区分书之难易,主要是为了便于制订读书计划与便于掌握读书进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一个学年或是学期里,配合课堂上讲的几门课,应该在课外阅读哪几本书,这就是制订读书计划。为了完成这一个学年的计划,哪些书要放在学期中间读,其中哪本书应在学期的前六周读完,哪一些要求在学期末考试前读完,而还有一些要放在寒假与暑假里去读,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啃硬骨头”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掌握读书进度的问题,它都需要细心区分书的易读与难读。
  当然,书之易读与难读是辩证的关系。书之难易是相对的,读书之难与易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其中,读书人的主观因素就构成了易读与难读相互转换的条件。(三)区分一般与重点精读时,还要细心地区分开书中内容的一般部分与重点部分,这也是属于读书的方法问题。
  通常读书的重点,是书最核心的部分、最有用的部分和最难懂的部分。书的核心内容是客观存在,一本书或其中的一章、一节都只有一个核心内容,因此,读书人要细心地将其捕捉出来。人们读书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间接经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才能,因此,对于读书人有用与否,就又成为衡量是否书中重点的另一个标准。书中对自己最有用的内容,应作为自己读此书之重点,它是为读者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书中有些最难懂的部分,只要是对读者有用,不论它是不是书中的核心内容,或者是否最有用,读书人也会将它作为重点来读,因为若不集中精力花时间读它,是弄不懂的。
  区分一般与重点的好处在于,它有利于优化分配精力,有利于提高读书效率。(四)区分现象与本质对于精读的书,读书时,还要细心地将其中重点内容的一些表述是现象还是本质,加以区分,以便于深入理解。
  现象与本质,一个是表面外部的描述,一个是内部根本的属性;一个是“然”,一个是“所以然”。若只知道现象,而未理解其本质,“囫囵吞枣”是读不好书的,是读不到书中的精华的。(五)区分默读与背诵在确定精读的书之后,要细心地区分出书中哪些内容是需要记忆的,它也是属于读书的方法问题。
  从自然科学来说,需要记忆的多是一些定理、定义、定律及公式。从社会科学来说,它既包括有如哲学、经济学等内容中的基本原理、重要定律和常用定义等;也包括有如文学、历史等书中的脍炙人口的诗歌名句,指导人生的名言警句,熟悉常用的成语词条等,这些都是需要熟记的。(六)区分有用与无用古语说:“开卷有益。”但是,相对来说,在精读文献时还是需要细心地将书中内容区分为有用和暂时无用两类,以便节省宝贵的精力,节约难得的时间。
  所谓相对而言,可从两个方面说明。首先,对一个读者相对时间来说,某些内容对他在这段时间可能暂时无用,但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变成有用的内容。其次,从读书人来说,这个读者与那个读者,相对同一本书来讲,有用与无用的内容也会不尽然相同。
  对于有用的内容,除了必须背诵记忆的之外,就可以采用题录或文摘的办法进行处理。题录是将书中有用的内容,归纳成一个主题,并给出出处,如作者、出版日期等,将其用卡片或笔记本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查找。文摘比题录要详尽一些,除主题外应将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梗概以精练的文字摘录下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想做好读书这件事,所需要的“器”就是三个“法宝”,即:勤奋、有恒、细心。有了这三个“法宝”,则立志读书的同学们一定能将书读好。写到这里,笔者愿将宋朝著名学者朱熹的一首题为《观书有感》的七绝诗,照录于此,送给大学生们共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同学们上大学时的知识、才能也不过是“一鉴方塘”,如果没有不断地通过读书这个源头注入活水,则不但水渠得不到“清如许”,而且很快便会干涸了,一旦如此,那“天光云影”也就不会伴在一起“共徘徊”了。这首诗将大学生通过读书来充实更新知识、不断增长才干的重要性讲得何等贴切,它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