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语大学生
——方华灿教授谈实践(一)
期次:第845期
阅读:878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们从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获得了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与能力,这种直接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就是自然科学的书籍。同样,人们在有意识的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加以总结、“升华”,即成为社会科学的读物。大学生读的书是来自于实践的,大学生读了书是为了应用,用于实际,即“学以致用”。正因为读书与实践是“双生兄弟”,因此,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要重视读书,而且也要重视实践。
因为,实践是知识能力的来源。
大学生从读的书中获取知识与能力,但是,书是间接经验,是他人的直接经验的总结,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实践得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知识与能力均来源于直接经验,来自于实践。
我是1948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即后来的天津大学)的。当时,大学不分许多专业,只是按大学科分成几个系,我在机械系。1951年暑假前,也就是大三期末时,当时的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领导来北洋大学动员,号召有关学科的学生转学石油,为建国初期我国急需大力发展的石油工业服务。于是,我们机械系三年级的学生中,有20名学生响应号召,报名申请转学石油机械。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离我们毕业只有一年了,学校一无石油机械学科的教师,二无石油机械方面的教科书,应该怎样学习石油机械知识呢?石油管理总局提出来,让我们这20名大学生到建国初期我国惟一的石油基地去实习,在实践中学习。这个石油基地就是位于甘肃省玉门县(现玉门市)的玉门油矿。这个学习方案,得到了燃料工业部与教育部的批准。1951年7月初,我们20人启程赴甘肃玉门油矿。
路过北京时,石油管理总局专门组织召开了欢送会,当时的燃料工业部副部长(主管石油)刘澜波和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应邀到会讲话,他们一再教导我们:目前,国家急需发展石油工业,大学生应该急祖国之所需,参加石油工业建设;但是,要加入石油工业行列,就不要怕艰苦,要到祖国西北最艰苦的地方的石油基地的实践中去学习。曾昭伦副部长还风趣地说:古诗云“春风不渡玉门关”,但是现在应该改为“春风普渡玉门关”,勉励我们要不怕艰苦,迎着困难上,到玉门关外的石油基地的实践中去学习石油机械的知识与能力,在石油工业的熔炉里锻炼自己的思想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果然,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思想品德修养课,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石油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们从北京出发,先坐火车到西安,再坐汽车到玉门。汽车是从玉门用油桶运油到西安的卡车,将空的油桶堆放在卡车后面,我们20个人就在卡车的前半部,坐在自己带的行李卷上。当时路况不好,一路经过六盘山、华家岭、乌哨岭等多座高山峻岭,速度很慢,每天只能走几十公里。人从车上下来时,脚都是麻木的,每个人都成了“土人”,满脸满身覆盖着汽车行驶时扬起的尘土。夜里,露宿于“车马店”,白天在汽车上吃的是从西安及兰州买的“锅饼”,每人买一个“大锅饼”可以吃上几天。这一路的长途颠簸旅行,让我们年青人对艰苦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到玉门油矿之后,我们上井场与工人师傅、技术人员一起“跟班顶岗”,一起披着翻毛的“老羊皮”顶着寒风上夜班,一起用双手提起重达数十斤的钢铁制成的卡瓦,一起在山沟里露天而食,这些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精神,获得了适应社会的知识与能力。
玉门油矿实习给我们上的第二课是自然科学课,它让我们从实践中直接获得了石油机械的知识与能力。我们20个大学生中有11名专攻石油矿场机械(即油田机械装备),近一年的实习被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钻井、采油工艺实习,用四五个月时间;第二阶段为钻井、采油机械实习,大约三个月左右;第三阶段为专题研究论文阶段,两个多月时间。
第一阶段,我们先到井场和采油队,“跟班顶岗”,参加生产劳动,其目的是直接从生产实践中,认识钻井和采油的全部工艺过程,从而了解钻井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以及采油工艺及其对采油所需装备的要求等。
第二阶段,我们先后在维修站、机械厂和钻机安装场地“跟班”参加生产劳动。如在维修站,我们一台台地检修柴油机,从整机解体拆开,直到修理完,最后装配好,了解了石油钻机的动力——柴油机的传动、润滑、冷却、给油、点火、燃烧等各个系统的构造、作用原理和技术性能。
通过第一、第二两个阶段的实习,我们写出了厚约200页的《石油钻井机械》实习报告,分成章节对石油钻井机械的几大系统和各个部件,做了全面的、较详尽的介绍。报告寄交北京石油管理总局专家审阅后,他们即将这份读物转给了当时清华大学采矿系学石油的学生,作为学习石油矿场机械的教材。
第三阶段是专题研究论文阶段,我们大约花了两个月时间,将11位同学分成了若干个专题,通过查阅文献、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访问工人和技术人员以及现场调查等多种渠道,带着原来在现场实习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将原来在现场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升华”,提高到理性认识,写出了有分析、有概括、有论证的专题论文报告。由于这些专题论文报告,内容丰富,待我们印刷装订成册寄送给北京石油管理总局审阅后,又同样被分送给有关石油院系做参考教材了。
1952年5月初,我们在玉门的实习即将结束。临离开玉门时,我们专门请当时玉门石油管理局的局长杨拯民(杨虎城将军的长子)给我们做报告。杨局长曾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过,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很高。他在这次报告中,以毛泽东的《实践论》为核心,从哲学理论的高度,精辟地阐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知识源于实践的真理等等。由于他结合我们这一年来实习的实际来讲,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具体,因而,使我们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至今难忘。我们就是在这位杨局长的谆谆教导之下,才从“自为”进入到“自在”,觉悟到我们在玉门油矿一年的实习过程,正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哲学的具体例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