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着力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思路——
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期次:第850期
阅读:968
我校把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作为深化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切入点,紧紧围绕“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任务,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查找问题,进一步理清高层次人才培养思路,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在提高培养质量、促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
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改革导师制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校把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和主线。一是建立招生指标配置机制。在确保各类学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博士生招生名额依据每年实际科研需要实行动态管理,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重点课题和重大成果产出的学科团队倾斜,向研究水平高、重大项目多、经费充足以及从事基础研究的导师适当倾斜。二是增强导师的自主权。改革招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坚持导师主导的学科复试小组集体决策制,加大导师在复试及录取中的权重。三是从制度上激发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感。学校重新制定了《关于评审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实施办法》、《关于聘请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实施办法》和《关于聘请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实施办法》;将各学院导师队伍建设水平作为考核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在学校组织的聘期考核中不合格的博士生导师,将暂停其导师资格。
以激励创新为主旨健全奖助体系为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促进研究生潜心学术研究,我校以激励创新为主旨,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重新制定并实施了《博士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基础奖学金管理办法》,为研究生专注于科研、提高学术水平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制定《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设置及管理办法(试行)》,积极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到国(境)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三是制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评选及奖励办法》、《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建立起学校、北京市和全国优秀学位论文三级奖励支持体系,并把指导的学生论文是否获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副高级职称人员遴选博士生导师和岗位考核的指标之一。
以强化能力为目标改进培养模式我校把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举措,着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兼备的国际化、综合型石油石化人才。一是全面启动培养国家全日制工程硕士,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试行)》,依托校企联合建立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全面落实工程硕士生的企业单位。二是加强与大型石油公司联合开展“订单式”研究生培养,从2008级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出60名学生组建“订单班”,在不影响正常培养计划的情况下,增加第二外语及国际化经营管理知识等培养课程。三是与大型石油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出台了《国际石油合作型研究生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国际石油合作型硕士生国内课程学习及学位论文工作实施方案》,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联合开办了赴俄留学国际合作专业人才班。四是探索全英文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在现有师资力量基础上,引进国外石油高校的优秀教师以及国外石油石化企业的外籍专家来校集中授课和定期举办讲座,采用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全英文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目前已在2009级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中选拔60名新生进行试点培养。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管理体系为确保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成果落到实处,学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健全了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保障培养质量的可持续性。一是进一步规范培养工作,制订和完善了《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规定》、《研究生任课教师工作规范》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督导制,成立了首届教育督导组;完成了学校考核指标体系(试行)中研究生教育考核指标的制定与测算。二是进一步严把论文开题关和论文质量关,制订和完善了《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规定》、《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前必须提供由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出具《学位论文选题查新报告》,部分学科文献综述须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议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匿名评审与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督促研究生认真完成论文。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