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感恩,做学生人生的导师

    期次:第852期    阅读:945   


  张仕民,机电 工程学院教授。


  求学路上,我遇到了几位恩师,我跟随他们的足迹,继承他们的事业,甘愿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奉献一生。
  我出生在内蒙古东部偏远的农村。小学时,启蒙老师张秀英的鼓励和信任激发了我对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由于课堂上刚教过的诗词我总是最先领悟,于是张老师就让我带领全班同学学习,对于那个年龄的孩子这该是何等的荣耀自不必说。正是人生启蒙阶段老师给予的赏识,在我的心中种下了感激的种子,也让少年的我在懵懂中感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崇高。
  从1987年我进入内蒙古工业大学读本科,到2004年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我又遇到了三位人生的导师,分别是孟昭昕教授、蓝伟坤教授、汪劲松教授,他们每个人都如辛勤的园丁,给我鼓励和支持,给我感动,一路助我完成学业,将我送上今天的三尺讲台!
  在攻读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时,我遇到了好导师蓝伟坤教授,蓝老师总是尽己所能地帮助他的学生。1995年,刚进入国内市场不久的486计算机价格不菲,然而蓝老师不惜花了6000多元专门买了一台计算机来支持我的课题研究,这于我来说支持的已经不仅仅是我的学业,更支撑起了我的精神世界。时怀感恩之心的我也没有辜负导师的厚望,用那台珍贵的计算机顺利完成了车身曲面造型的研究。这些学术上的成果,只是我心中感恩之树上结出的累累果实的外现。
  最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我来到了中国石油大学,一直工作至今。
  每每看到学生们求知的眼神,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也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尽己所能,对学生们倾囊相授。给机电05级学生上的最后一堂机械原理课,我并没有讲授专业知识,而是与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学生毕业后,那些在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可能所留甚少,但这种人生阅历的分享,却一定会在他们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成为他们今后人生路上的指路牌。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做导师,就要做学生人生的导师!
  学生记者 张思弘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