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暑期,我校围绕喜迎祖国60华诞的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流云车协的4名同学在团委和院系的支持下,从学校出发,5天骑行500多公里,沿途进乡村、走城市、访企业,聆听普通人讲述生活变迁,感受社会生活所折射的时代进步。本报今刊发此文,让更多人分享他们的收获。
□文/王海森
今天是出发的日子。昨晚兴奋得直到深夜才睡着,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情绪。鸿雁姐、俊哥和生平打点着行囊,车尾已插上了我们的旗帜,上面“中国石油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和“感悟祖国沧桑巨变”的大字就是我们这支队伍的标志了。这一路上,我们都将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感觉很荣耀。
天安门是我们为这次长途骑行特别选择的一站。在城楼前合影之后,我们沿长安街向东,不久便上了京通快速的辅路。通州开发区规划得很棒,道路很宽,到处都是新盖的楼盘,价格比北京城区低不少。
下午,我们采访了通州区漷县镇苏庄村。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十七大召开以后,中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过去随处可见的垃圾如今由专人集中处理;村内公路的两旁修建了太阳能路灯,使得村民晚上出行更加方便;99%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公费医疗。但也有些问题令人担忧,最明显的就是劳动力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如今的青年人已经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能够安分地守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绝大部分青年会选择到开发区务工,现在村里的耕地主要都是由50多岁的人耕种,而再过几年当他们无法进行农业劳动时,谁来生产粮食呢?国家现在已经出台了种粮补贴等政策,但很明显,这些政策对新一代的年轻人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7月28日,第二日,骑行100公里,宿于天津双港
昨天的骑行强度对于陈鸿雁来说有些大,昨晚她的嗓子就开始有些不舒服,吃了点药,但今天好像更严重了。不过她很坚强也很乐观,说可以继续骑。
沿103国道骑了约30公里左右,遇到一个叫作“聂官屯”的小村子,我们把这里作为采访的第二站。
聂官屯村不是很大,村内的路很平坦,房屋矮小但很整齐。走进村委会的大院,一个漂亮的姐姐在村活动室接待了我们,她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看起来不像本村人。果然,这位叫付忆莲的女孩是一位大学生“村官”,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经济管理系。她来这里工作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平时主要负责协助村支书工作,帮忙整理文件,管理村活动室的图书和电脑;村里不忙时她还要到镇办公室去帮忙。村里数她文化程度最高,农闲时村民们都愿意来活动室向她请教。在她的帮助下,年轻些的村民已经学会了简单的电脑操作,能利用互联网寻找需要的资料。她说这个活动室和我们进村时看到的巨大的秸秆燃气罐都是由镇政府资助建起的。据她介绍,秸秆燃气罐、大学生村官这些新鲜事物还只属于聂官屯这样的模范村,基层农村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和建设资金缺口。
告别聂官屯,我们很快便进入了天津市区。参观了毗邻的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之后,我们专门去看了去年北京奥运会时天津作为协办城市而专门修建的“水滴”形的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水滴”的确建得很漂亮,可以想像它一年前举行奥运会足球比赛时的盛况。
7月29日,第三日,骑行90公里,宿于河北南排河镇
从天津双港的小旅馆出来,直奔大港油田,这将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个油田。
按照计划,我们首先采访了大港油田负责毕业生上岗培训的工作人员。培训管理科的徐宏女士告诉我们,大港油田现有10个专门进行员工培训的培训中心。毕业生报到后,首先进行统一的岗前培训,完成由一名学生到一名企业员工的角色变化。然后毕业生将被分到二级单位,在那里接受安全培训和生产培训。在为期一年的见习期结束后,二级单位将会根据毕业生一年来的实际表现出具实习工作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毕业生最后的工作岗位。见习期间,每名毕业生将轮换不少于三个基层工作岗位,这样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现场生产过程,还能比较出毕业生更适合哪个岗位,有助于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最后她特别谈到,大学生在工作中一定要对自己准确定位,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7月30日,第四日,骑行120公里,宿于山东沾化
早上一起床,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道路两边依然是同昨天一样的盐碱滩,很大的一片,但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没有植物,也没有水鸟。
骑了20多公里后,我们来到一个小渔村冯家堡。这个渔村隶属于沧州市,传统经济来源主要是捕捞、晒盐和滨海养殖,现在年人均收入约为4000元。近年来,随着渤海湾海水水质的下降,村民们的捕鱼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滨海养殖也同样受到了污染的威胁。村民缺少远海捕捞的条件,也没有掌握专业的远洋捕捞技术和养殖技术,县里只有几个专业技术员,发生大面积的虾病时他们仅能顾及几个村镇。近几年这个村已经出了一些大学生,但几乎没有人选择与水产养殖相关的专业。
走出冯家堡村,看到了远处的海,这曾经孕育了地球生命的地方,真希望她能早一点重归蓝色。
7月31日,第五日,到达东营
越过黄河,离东营市区就很近了。横亘在黄河之上的是著名的胜利大桥。大桥的尽头有一匹腾空而起的白色骏马雕塑,底座上写着“胜利”两个大字。或许这就是胜利石油人的一种精神象征,不论经历什么艰险,都要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进入东营市区,我们直奔胜利石油管理局的办公大楼,人才交流中心的负责人刘中涛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据刘中涛介绍,胜利油田去年招收高校毕业生200多人。本科毕业生到油田后,要到二级生产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目前,用人单位最紧缺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在石油行业国际化、信息化的大潮下,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也越来越受重视。他说,胜利油田现在也开始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参加国际化合作项目的人员都要求具有较高的外语和专业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大局观以及良好的个人沟通协调能力。采访的最后,他希望能够有更多中国石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加入中国石化,加入胜利油田。
东营的第二站,就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东营校区,这里留下了中国石油大学发展历程中一段深深的足迹。华东校区有著名的荟萃园,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湖,名为荟萃湖。湖边有一怪石,石上有诗一句:“萃湖有意留明月,人生笃志惜寸阴”。就在我们观湖读诗之时,三位长者笑盈盈地朝我们走来,一问才知,三位长者一位是钻采系65级的老学长,另外两位是上世纪60年代末随学校从北京迁往东营的老教师。见到学长和老师,我们四个后生不敢怠慢,毕恭毕敬地站于一旁,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65级的老学长毕业后被分配到胜利油田设计院工作,一干就是40年,现已退休。两位老师中有一位是北京人,现在说话仍带着京味,他说他还时不时回北京通州的老家看看,但他已经习惯了东营悠闲的生活。另外一位曾是物理老师,教了一辈子物理,现在仍能感觉到他说话时透出的严谨。他们说见到我们,又想起了北京,想起了北京石油学院,想起了他们年轻时的日子。谈到母校的变迁,三位饱经沧桑的先生说,看着曾经的破草房现在成了教学楼,曾经被人看不起的石油行业现在已成为时下发展最迅猛的产业,心里非常欣慰。他们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抓住今天的机遇,别辜负了时代的青睐。
千里骑行,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正在稳步前进的国家强有力的发展脉搏,从乡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农业到工业,60年的变迁令人感慨万千。我们就用母校几位老先生语重心长的叮咛,来结束我们的行程吧——前方,还有更长的路在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