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三大战略构建青年教师成才工程
期次:第853期
阅读:89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特色化、国际化、人才强校”三大战略,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特别是夯实青年教师队伍作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针对目前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国际化程度总体偏低、学缘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工程背景、青年拔尖人才紧缺等问题,学校积极构建和完善了青年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计划、青年教师拔尖人才资助计划、非主干学科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工程化背景训练计划四位一体的青年教师成才工程,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实施青年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计划
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是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学校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国门,积极融入到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去。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展了“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究项目”,每年资助5%-10%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目前,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的20多所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签订了互派教师访学的合作协议,为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影响面广、水平高、专业性强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及时把握学术动态,融入国际学术舞台。三是资助教师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实施青年教师拔尖人才资助计划
为选拔和培养更多青年拔尖人才,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学校根据“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群,设置了青年拔尖人才岗位制度,使科研能力突出、外语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能够脱颖而出。校内外所有35周岁以下的年轻博士均可申请,只有条件要求,没有名额限制。当选的拔尖人才在聘期内即可享受教授的岗位津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绿色通道和广阔的发展平台。目前设立“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群岗位10个,已选拔出5批、12名青年拔尖人才,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与环境、机电与材料、储运土木工程、地球探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等学科群。这些青年拔尖人才显示出了很强的科研潜力,近三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67项;发表论文总数125篇,其中列入四大检索论文有105篇;获得专利48项。青年拔尖人才申请人数逐年递增,已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
三、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化背景训练计划
为加强学校青年教师的工程背景,并优化学缘结构,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应聘学校石油主干专业教学、科研岗位的人员在相关行业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两年研究工作,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师资博士后队伍管理。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与22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签署了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协议。石油石化企业普遍具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特别是能够为博士后提供工程化训练的平台。进站博士后所开展的研究一般都是石油石化企业的生产课题,直接面向企业生产实际,解决企业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是他们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主干专业新进教师中60%以上在入校工作前进入企业工作站工作两年,进站比例逐年增加。
四、实施非主干学科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为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推进多学科整体发展,加快非石油主干学科优秀青年教师融入到石油主干学科的步伐,同时加强学校主干学科的基础研究力量,密切特色学科与支撑学科的支撑关系,学校设立了非主干学科青年教师专项培养基金,要求各石油主干学科有针对性地结合承担的各类国家课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基础性研究项目,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不少于3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每年不少于1项。同时,鼓励各石油主干学科的教授自愿设立与本人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学校每年支持10位左右的青年教师承担石油石化主干学科设立的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对象主要是年龄在35周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以下、在学校教研岗位任职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师。除在经费上予以资助外,每位接受资助的教师都配有一位相关主干学科的指导专家,并要求青年教师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相关主干学科的3门以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