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泽被永记心间

——忆恩师时铭显院士二三事

    期次:第22期    阅读:894   

  2009年9月24日16时30分,时铭显院士安详地离开了我们。时老师一生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令我们后辈深陷哀思,备感悲痛。我作为受时老师20余年恩泽的学生更是悲伤难抑,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1981年秋天,我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幸成为时老师的研究生。记得考试前夕,我们抚顺石油学院几个同学一起商量准备报考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那时我们对“研究生”的认识很模糊,考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知之甚少。为此由我写信给时老师咨询有关考试事宜。信发出后很快收到时老师的回信,他详细回复了我们提出的问题,并祝我们成功。回信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通过精心复习、认真考试,我们最终成为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后的首批研究生,同时我也成为时老师指导的第一批研究生。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自己带研究生后,有学生来信或是当面询问有关考研事宜,我都一一给予认真回复。
  1997年秋天,我又在时老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期间,沧州炼油厂、抚顺石油一厂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的PV旋风分离器发生多起因升气管外壁结焦堵塞旋风分离器料腿,造成旋风分离器失效,装置停工的故障。这类事故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国外也有关于催化裂化装置事故的报道。时老师将此问题交给我,期望能予以解决。在时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发了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的升气管,应用于这两个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成功地解决了这类问题,保证了装置的长周期运行。此后该技术还推广到其他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上。新型旋风分离器的升气管还申请了专利。课题研究期间,时老师曾多次告诫我,不能局限于技术开发,不仅要从工程上解决问题,更需要从颗粒沉积的过程、结焦形成的机理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提炼出科学问题,从基本理论层次分析,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为此,我将此类问题归结为颗粒在压力梯度附面层内的沉积理论问题,撰写了多篇论文,申请了多项专利,同时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批准。
  2003年底,我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正决定去何处工作时,时老师写信给我,建议我回石大工作,这样可以大展所长,有所作为。在时老师的指引帮助下,我博士后出站后来到石大工作。
  这些年来,在时老师身边,得以经常聆听教诲,沐浴雨露春风,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饮水思源,心中充满对恩师的无限怀念。他老人家慈祥宽厚的教导,成为我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力量;而他老人家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是镌刻在我的心中。现在唯有谨记恩师的教诲,学习恩师的风范,致力于培养后人,为科教事业奉献力量,这也是对恩师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