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视角大视野石大学子返校畅谈寒假见闻
追寻家乡变化见证时代变迁
期次:第865期
阅读:965
编者按:春天来了,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石大学子陆续返校。家乡包裹的浓浓年味依然在他们心中弥散,而家乡发生的一系列或平凡或巨大,或物质上或观念上的变化也让他们时时感受着祖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就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去感悟,去见证。
孤老之人得其所养
■陈通(河北石家庄)
我们村里成立了一个养老院,接收了30多名孤寡老人,兴建了新的住房,预计能够再接收20多名老人,总人数可达50多人。孤老之人得其所养——整洁的院落、明亮的房间、完备的设施和老人们开心的笑容成为了家乡最重要的变化。
随着国家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的各项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种地因政府的补贴得到了实惠。农闲时各家各户也开始琢磨发展副业,外出打工、买车跑运输、开办小型企业成为新的致富途径。
“村村通”安全饮水
■许永猛(河南商丘)
我的家乡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小乡村,没有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寒假回家,下了火车,搭乘汽车,到了村口,想起原来那段泥泞的道路,正慨叹又要开始一段“徒步越野训练”时,那熟悉的土地此时却着实让我感到陌生和震撼: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庄,路旁的大部分瓦房已经被两层楼房取代,在我向家走的这短短的时间里,就有几辆车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回到家,发现家里已经安装了自来水,欣喜地问及父母,才知道这是政府实行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工程。而村里的那条马路,则是国家“村村通”工程的硕果。过年的时候,街上提着大包小包走亲戚的行人络绎不绝,那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国家惠农政策感激的最好诠释。
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
■胡长寿(重庆南川)
在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中,家乡——这块地处大西南的土地向我们展开了一副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画卷。
新观念——乡亲们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学习科学技术,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也为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活力。
新技术——家乡的土地愈发焕发活力。以前那些弯弯曲曲的小河流被笔直的沟渠取代,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有利于防洪灌溉。大田实验区里出现了新式水稻、大棚蔬菜、名贵花卉;山坡上种植着各种珍贵的药材;还有一些养殖户引进了养殖先进技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新模式——那些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工厂大多都已经整顿。乡亲们开始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金佛山已是一处旅游胜地,成为家乡一张新的名片;神龙峡影视基地正在开发,欲打造成具有地中海风情的新的旅游景点也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黄土地上育人才
■陈晓龙(宁夏固原)
经济快速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成为黄土高原上一个新的亮点。
以前因农村教育的落后,家乡的孩子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从小就缺乏理想与抱负。现在的黄土高坡上,时代的生活气息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活力,孩子们的童年不再与牛羊为伴,他们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广大农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地区教育部门也极为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银川专门为南部山区孩子新建了一所免费就读的高中——六盘山高中,山区的孩子们将从这里走出大山!
家乡水清人更美
■周颖(陕西西安)
家乡美,最美是那家乡水。
九曲黄河的分支渭水横穿陕西,我们家附近的黑水又是它的分支。黄河母亲哺育了中华儿女,这条黑水河更是滋养了一方人民。可是,几年前,由于工业污水的乱排乱放,这条河变得越来越污浊。但经过政府的积极治理,当我再次站在黑水边上时,发现它不仅可以继续滋养这片土地,还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河边新栽上了杨柳,相信再过半年,这里将是风吹杨柳、绿波荡漾的景致了。
家乡美,最美是那家乡人。
古城脚下的人们,从来都有说不完的风俗,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家家总是热闹非凡。走亲访友,感受到的不仅是亲友相聚的欢乐,也感受到了周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更新速度快了,电脑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的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了。
走上小镇街道,琳琅满目的年货占了大半条街。广场上新添了不少娱乐设施,夜晚花灯将广场装点得犹如仙境,新挂起的大屏幕上正放映着最新的电影。
家乡美,这里从来都是最美。
太阳能路灯像太阳
■谢万福(青海西宁)
大年初三晚上,请了爷爷奶奶到我家,但当我手扶着奶奶进屋后,走在前面的爷爷还没到,待爷爷拿着手电筒缓缓而入时,奶奶就问他去哪了。
“我去看路灯了!”爷爷微微一笑。今年村里的主干道旁,每隔十米就安装了一个太阳能路灯。入夜时就纷纷亮起,原来漆黑幽深的巷道顿时亮堂起来。
记得我以前上初中时,冬天天短,早晨起来天仍是黑的,道路一片漆黑,村里的女孩子们都要结伴而行,还有许多人打着灯笼。安了路灯以后,乡亲们不必像从前那摸黑走在村里的路上了。
“看了一下怎么样啊?”奶奶笑呵呵地问道。
“嗯,蓝莹莹,亮堂堂的……”
太阳能路灯亮亮的,像太阳,照得人心里很舒服、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