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在大庆的日子

——观看《奠基者》有感

    期次:第866期    阅读:898   




  □吴芳云
央视今年开门大戏《奠基者》在石油人中引起强烈共鸣,它展现了寻找、发现大油田的艰难过程,有些场景让我备感亲切。回想起46年前我们在大庆油田劳动锻炼的情景,回想起和铁人王进喜的座谈,我再次受到大庆精神的教育。
  1964年,全国开展“工业学大庆”的活动,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党委决定派一批年轻的政治辅导员和教师到大庆油田劳动锻炼一年。根据石油部的安排,我们一行12名辅导员先在当时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的东北石油学院(现大庆石油学院)工作学习三个月,之后分别到大庆油田1202、1205钻井队劳动。
  就这样,我到了1202钻井队。当时井队的技术员是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生井57级的尹建华同志(他后来担任过华东石油学院的副院长,1998年去世),队里还有一位井57级的女生。那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会战初期已好了许多,但仍然很艰苦。我们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着干打垒,上井时吃的是玉米米查子、高粱米、咸菜。我们的工作是清洗钻杆、除锈等地面工作,感觉最困难的是女生在现场上厕所,真是不容易。那时大庆的天气比现在冷,即使到了春天,还会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滴水成冰,戴着大皮帽子,眉毛上始终结着冰霜。但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所有的人都坚持下来,没有叫苦,没有退缩,勇敢乐观地面对困难,为我们一生积累了厚重的精神力量。这些力量来自周围的工人同志,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不怕苦、艰苦奋斗的榜样,尤其是铁人王进喜的教育。当时王铁人在钻井指挥部工作,身体不好,关节炎很严重,我们特意找他座谈了一次。他说了许多话,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至今不忘。他说:“我的关节炎比较严重,有时疼得连一根火柴棍都拿不动,领导要我去住院,可我不能离开钻井队,我要为国家出石油!”
  正是这种忘我精神造就了大庆油田,造就了中国石油工业和一代石油人!同样,也正是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石油学院的学生在他们毕业时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在油田发挥自己的技术骨干作用。
  北京石油学院用大庆精神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石油人才。现如今,当祖国需要石油特别是发展新能源、低碳经济、二氧化碳减排的高科技时,中国石油大学也应该继续用大庆精神育人,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