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来斌校长2010年学校工作报告精读——
努力投身学校改革伟大实践
期次:第867期
阅读:737
编者按:在3月25日召开的四届四次“双代会”上,张来斌校长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9年工作回顾,第二部分是学校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第三部分是2010年的重点工作。报告特别就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体现了学校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坚定不移的科学发展决心,体现了学校面对激烈竞争对大局的清晰认识与判断,体现了学校对高等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报特此摘要刊发报告的有关重要观点及阐述,希望广大师生予以关注。
从扩大规模为重点到提升质量为核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从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
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讲,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使得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部需求上来。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在国家发展中的历史方位,积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和参与国家产业振兴、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等对策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服务。
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内在逻辑来讲,2002年之后,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从现在起到2020年,规模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包括支持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最大的挑战来自我们自身
在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我校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
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石油工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这意味着我们面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事业不会停歇。特别是石油工业走向海外,为我们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了重要契机。《规划纲要》提出,国家将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包括支持一批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这将为我们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至于挑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肩负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任。这里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石油工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有我们自身的种种不适应的问题。在我看来,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自身。
近年来,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建设,特别是“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已经成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但是,距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距离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距离石油或能源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有一句话叫“长胖易,长高难”,“长胖”是相对简单的扩张,而“长高”是长期的积累,是内在的改变,甚至需要基因发生变化。
经过2000年的扩招以及后来几年的努力,我校已经成为一所万人规模大学,从规模上讲,我们已基本成型。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处理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能力。
就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说,近些年我们通过积极探索“订单式”、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国际合作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及开设创新班、全英文研究生国际班,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从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来看,我们的研究、认识和探索还不够。就科研来说,近年来,我校科研经费节节攀升,也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果,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的结果,是好事。但这些与我们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能解决“长高难”的问题,我们提出的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将是一句空话。
进一步明确一流特色大学发展路径
“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指导学校在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对学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再思考,再审视,制定出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实际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此,全校上下必须集中力量抓好几件事:一是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果、经验和不足,要客观准确地正视学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深入学习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要深入分析和判断石油石化工业乃至能源工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学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三是在制定规划时一定要有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创新性,力求凸显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特别是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的前沿与重大生产和社会实践问题,进一步明确一流特色大学的发展路径。四是制订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院系调整
这次院系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第一,要充分认识院系调整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校基本沿袭行业办学时期的学院机构设置,与现行的学科体系发展已难相适应。这次调整有助于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培育支撑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必将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二,要正确认识院系调整的真实内涵。这次院系调整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的重新组合,它涉及到学科建设构架体系的重新建立以及行政体系的重新调整,内容较为广泛。第三,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院系调整所带来的困难。这次院系调整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多,任务较为繁重,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配合,稳妥地完成这次调整工作。
关于人才强校
落实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需要注意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要通过举办专题宣讲会等形式让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有关政策。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博大的胸襟和气度接纳人才,给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强校战略的有关措施。要加强14个配套文件的落实工作,要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紧出台职称晋升、职员制等相关政策措施。三是要切实落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我想再次强调的是,人才工作的重心不全在学校层面,学校的工作重点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做好服务等方面,而寻找、发现、引进、使用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院系,特别是在院系的主要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只有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我们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关于工作创新
要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在本科生中实施访学制度,力争实现和其他高校的学分互认;深入贯彻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将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合,本科创新班与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班结合。要不断探索学生工作新思路,加强学术社团建设,建立与我校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和社团体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探索建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体系。要不断开辟新的科研领域,重视并加大与国防工业企业、国际石油公司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加大校外科研实体的建设力度;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要不断探索干部培训的新路径、新方法,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加大干部海外培训力度,从而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