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一种浸润了千年的氛围,非纸笔所能言传,也非简单仁义所能包含。他们便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白嘉轩,一片土地的坚硬脊梁。
□和柄辰(化学工程学院)
朱先生去世了,白嘉轩说:“白鹿原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好的先生了!”这预示着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的远去,那曾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这片土地伟大的杰作。
读完《白鹿原》,第一感觉就是无比的厚重,仿佛沉淀了几千年的黄土地重重压在我的心头。伴随在历史浪潮中的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社会的动荡以及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他们迥异的人生,一切的一切凸显出的是这片静静地躺在我们脚下的伟大土地活生生的性格。
回想起第一次远离家乡时,望着一道道黄土梁渐渐远去,也许我该感怀莫深。可那时,只是平静地享受着穿越秦岭以及徐徐由土黄向满目翠绿的主色调的变换,太多的其实是对远方的期待,终归少了些对那片土地的眷恋。那片土地却仍旧在那里,埋葬了一代又一代我朴实的祖辈,占据一隅属于自己的土地,曾经或将来将永远与之同在的土地,或许我真的未曾真正领悟过的这片土地。
书页一张张翻过,满目充斥着熟悉的家乡习语俗话,真真切切,心中泛滥着许久无法平息的震撼,或悲,或喜,一切都波澜壮阔地在这片瓷实而亘古宁静的土地上上演着。我怀念起我的那片黄土,父辈们曾经耕作过的地方,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局里还是局外,都已不重要,只需要缓缓拾起抖落在脑海深处的那片土地的残枝片叶,这些就已足够。伴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颤抖的记忆,让我不得不好好感受那片土地。
我那可爱的乡亲,熟悉的村庄,似幻似真。在我懵懂无知之年,父辈们永远挺直着腰杆,在那默默的一举一动之中传递出传自他们父辈的包容、朴实、坚毅,那是一种浸润了千年的氛围,非纸笔所能言传,也非简单仁义所能包含。他们便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白嘉轩,一片土地的坚硬脊梁。
鹿兆海战死,白灵被活埋,鹿兆鹏依旧为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回归后的三娃还是被枪决,后辈们乐此不疲地闹腾着,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折腾来折腾去,一直都在父辈们的脊梁撑起的天空下。即使今天呈现在眼前的那片黄土不再那么纯净,我依旧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迷茫的人们能重新审视这片土地,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我们回头看那道断层时,才会感受到那是一个新生的标记,而不是堕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