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配”背景下的就业观
期次:第873期
阅读:75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话搁今天,大意应该是:啊,现在这年头儿,事儿咋都整这么快啊!
五一节,跟几个没俩月就得穿上学位服照张相从学校走人的准毕业生吃饭,他们就这么感慨来着。当时热火朝天说的是现在电视上最具娱乐精神的相亲真人秀节目。说着说着,以进入N家世界500强企业面试环节豪举而被尊称为“面霸”的小W长叹一声:你们笑话男嘉宾被美女们挑剔贬损得脸红脖子粗,太不厚道。这半年来找工作的经历,咱哪一位的表现称不上惨烈?众人闻言皆灰了头脸,觉得自己一路屡败屡战下来确实比舞台上的那位更抗打击。更要命的是,即便牛如小W,也匆匆选择了“被速配”,与一家公司签了约。
“速配”的背景是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一个问题,用人单位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日益巩固。如果说前些年用人的和被用的在正式牵手前还能好好谈谈情说说爱,通过实习、参观、座谈等互相深入了解一下的话,那么现在的校园招聘会更像是一场速战速决的“相亲大会”。在人力资源代表们摆下的“择偶”硬杠杠之下,不少毕业生广种薄收,常常是还来不及亮相,就在海选中败下阵来,栽倒在专业不够热、经验不够多、表达不够流利或者身高、体重、长相等等先天不足上;侥幸进入“佳人”视线的,颇有些人群中抢得绣球的受宠若惊,生怕夜长梦多,哪里还敢造次考察考察?
于是就有签了约跑到校内BBS上发问的:刚签了某某,哪位高人指点一下那里到底怎么样啊?校园里流传的那些真真假假的信息,似乎比企业宣讲更容易左右一个六神无主的择业者的判断。
不过,“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像小W这样最终“成功配对”的毕业生大都乐观:先结婚后恋爱的成功典范生活中也是相当多的嘛,保不齐就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了。实在过不下去了,好合好散。
与在企业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感慨的是现在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在降低,“先就业,再择业”实际已经让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心存疑忌。与“闪婚”带来离婚率箭头走高的情形类似,频频跳槽对现在的求职者来说不是什么太有障碍的选择。有的来了一两年,刚刚可以独立处理一些较为重要的事情,或者已经掌握了企业的经营与技术秘密了,有好的机会便跳槽了;有的甚至没来报到就先拿着改派通知来要求解约“离婚”。朋友说,这样的人再有才,都与“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的企业诉求相去甚远。
一件事两面说,都难说有什么不对,但反映的其实都是“等不得”的浮躁。速配来的婚姻,休戚与共显然是要求高了点,忠诚度毕竟是在并肩战斗中锻炼出来的。
五年前认识一个学物探专业的男孩,他当时读大三。初次见面他自我介绍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东方物探订单班的。那年暑假,他参加公司安排的海外市场实习去了沙特,拿回来的照片上,学生气十足的几个男生穿着醒目的沙漠信号服毕恭毕敬地站在师傅身边,一脸中东阳光般的笑容。最近听说的有关他的信息是,已经结婚了,安居乐业的状态很让人有些嫉妒。这是真感情是需要双方慢慢培养和经营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