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发展成就回眸
巩固基础强化特色追求卓越提升质量
——中国石油大学“十一五”本科教育成就回顾
期次:第887期
阅读:852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牢固树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坚持服务国家石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坚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改革创新,从组织建设、人事制度、师资培养、招生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践条件建设、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研究型大学目标下的本科教育体系,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适度发展规模 提高生源质量
学校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规模从2005年的1600人稳步发展到2010年的1800人,在校本科生总数为6896人,较2005年增长了8.7%。
2008年学校获得自主招生和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资格,形成了以国家统招为主,以少数民族预科、新疆协作计划、内地西藏新疆高中班毕业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选拔招生和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为辅的多样化生源类型,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全校第一志愿录取率保持在95%以上,理工科专业平均高出重点线的分数从2005年的39分提高到了2010年的61分。学校还从全国省市级重点中学中筛选并建设了16家优质生源基地,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影响,提高了生源质量。
优化专业结构 强化学校特色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强化石油石化办学特色,新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等5个专业,缓招了部分就业前景一般的专业,适当增加了石油类专业的招生数量;同时,还通过转专业、订单班等扩大了石油类专业的办学规模。
从2007年起,学校根据学科优势和长期办学经验,先后遴选出地质工程等9个石油主干专业开展国家及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涵盖了从石油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到销售的石油工业上中下游各领域。在建设过程中,每个专业都围绕特色专业建设要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将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成果推广到其它通用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教学改革 规范教学管理
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体系,学校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2006年以来,学校继续深入实施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计划,同时积极申报北京市和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形成了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强化了两级教学专家组和网络综合评教系统建设,实现了对各个教学运行环节进行多角度、实时动态化的质量管理。2006年以来学校制定本科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45项,涉及培养方案、教学改革、质量监控、教学运行等方面,规范了本科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开发和完善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综合评教系统等,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
——提升素质,面向国际,全面修订培养计划
2007年以来,学校大幅修订培养计划,调整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分比例,分方向设置专业课,突出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增设国际经济、管理、法律等基础性课程,增加了双语课程和外语讲授课程比例。
——适应国家石油战略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为适应石油石化行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了创新计划实验班,全面推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
——面向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继续完善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从学生选拔到培养计划制订、培养经费提供、部分课程讲授、指导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环节企业全程参与的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领域已由石油主干专业拓展到了通用专业,累计为22家企业订单培养了682名学生。
——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为满足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了学分制、双学位制、转专业制、导师制和访学制等改革。目前,学校已设置了石油工程等5个双学士学位专业,开设了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特色辅修班,还实现了与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学合作。
——适应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探索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
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员进入石油工程、地质工程专业进行第二学士学位培养,以适应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并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第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解决人才结构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持。
——开展多方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2006年以来学校与国外高校合作,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已签合作协议的学校达14所,合作培养学生91名。同时,与石油公司联合培养或自费攻读学位的留学生规模继续扩大,目前学校有本科留学生334人,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身本科教学
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规模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专任教师有750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216名;副高以上444人,比例为59.2%;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0人,占总人数的61%。专职实验教学技术人员队伍规模和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为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师资博士后制度,则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为此,2010年学校开展了基层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各院系已经备案89个课程教学团队,基层团队的运行已经展开。
为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积极采取规范与激励相结合的举措,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已达到100%,并涌现了一批教学质量优秀的青年教师,为学校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推动教师队伍国际化,学校在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的同时,积极选派教师出国进修,积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课和讲座,带动了我校双语课建设水平和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2007年至2010年,学校采取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内现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建设,建立了由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和课外科研训练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2005年以来,学校投资3800多万元进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室建设水平整体提升。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学科优势,自建校内实习基地以外,学校还多方开拓资源,包括利用京内高校优质资源,建设和规范企业实习基地等。投资1300多万元、占地面积近1200平方米的校内工程仿真训练中心即将建成。
为使学生有更大的开展自主实验和科研训练的空间,学校加大了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要求教学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开放,每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每年要制定对本科生的开放计划。
“十一五”本科教学标志性成果
2006年以来,成功申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北京市精品教材奖14项。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8项,包括9个特色专业、4门精品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质量工程建设项目74项,包括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特色专业,8名北京市教学名师,6个教学团队,13门精品课程,11部立项精品教材,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1个教学改革项目,1个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
学生主要基础课程的成绩优良率、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通过率、毕业率、学位获得率、就业率、考研率等指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不断增长。近三年,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保持在80%左右,学位获得率93%以上,毕业率95%左右,就业率96%以上,录研率上升到近30%。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增强。2009年全校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种学科竞赛中共获奖183项,与2005年的36项相比,增加了147项。其中获国际奖3项,国家奖110项,北京市奖70项。包括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三等奖1项,美国数学建模一等奖2项等。
体育特长生的加盟,明显提高了我校竞技体育水平。五年来在全国高校各项比赛中共取得女子团体名次3次,男子团体名次1次,获得单项名次第一名2个,2007年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110米栏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