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所体现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其内涵是: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与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雨季:“不管雨多大,哪怕天上下刀子,会战也不能停”
松辽地区的雨季来得特别早,大地刚解冻,就开始下雨。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时,赶上了40年不遇的连绵降雨。很多人没有雨衣雨鞋,只能光着脚站在水中。衣服晾不干,整天黏糊糊地粘在身上。虽然有帐篷、活动板房、牛棚马圈可以住,但四处漏雨,一天到晚,屋外大下,屋里小下,屋外不下,屋里还滴滴嗒嗒。床和被子浸湿了,拧也拧不干,睡不能睡,坐不能坐,有的人干脆就挤在一起,几个人合顶一块雨布,坐着睡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地面上的积水把大家的鞋子都漂走了。大庆是沼泽地,雨季给生产带来更大的困难,许多工地和井场都被泡在水塘中,工人们都是站在没膝深的水中干活,还要保证安全和质量。土路经过车碾人踩、大雨冲刷,简直成了烂泥塘,车辆寸步难行。由于交通隔绝,生活用品上不去,器材设备上不去,支援队伍上不去,甚至连音讯都断绝了。
油建有一个小分队,在荒原深处施工,被暴风雨隔绝,失去联系,困在野外。他们吃野菜充饥,用雨水解渴,坚持施工,度过了7天7夜。面对困难,他们说:“不管雨多大,哪怕天上下刀子,会战也不能停!”他们抢晴天、战雨天,最终战胜了雨季,站稳了脚跟。
战严寒:“任凭零下四十度,石油工人无冬天”
冬天,石油工人还要在野外作业,一天也不能停,泥浆水浇在身上,冻得就像穿了冰盔甲,走路前先用木棍在身上敲一遍才行。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他们没有屈服,而是以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喊出了“任凭零下四十度,石油工人无冬天”的口号。12月10日,大庆的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当天原油产量却达到了7219吨,在冬季创造了石油会战9个月来原油日产量的最高纪录。
战饥荒:“五两保三餐”
刚开始会战时,职工的粮食基本上能按工种定量供应。随着会战的逐步推进,工作量越来越大,但粮食供应却越来越少,最严重的时候“五两保三餐”,就是一天只吃五两粮食。这一天五两粮食,就是身体再好,又能支撑多长时间呢!要知道他们每天干的都是重体力活,他们抬的都是一百多斤重的铁疙瘩啊!当时有的职工饿得难受,就跑到冰天)地里捡秋收后的白菜帮子、甜菜叶子、冻土豆来吃。有的职工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喝点盐水,喝口酱油汤。总机厂有个青年工人叫侍广洲,几乎一周时间没有吃粮食,直到他不能正常排泄时,大家才知道他吃的全都是野菜和青草。
“甩开膀子干吧,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1959年10月1日这天,王进喜参加了国庆观礼。也正是在“群英会”上,王进喜得到松辽发现大油田的消息。
1960年3月15日,他带领全队,带上所有家当,从甘肃玉门出发,日夜兼程、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大庆。3月25日,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让原油咕嘟咕嘟往外冒。得知井位具体位置后,他立即带队步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井场。在一望无际的大荒原上,他以西北人特有的豪迈呼喊道:“这回咱们掉进大油海里啦,甩开膀子干吧,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1960年4月2日,1205队的钻机终于运达大庆火车站,可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套钻井设备总重60多吨,正常情况下拆散搬家,要大吊车、拖拉机各4部,大型载重汽车10辆。可刚组建的萨中探区吊运设备非常少,怎么办?面对重重困难,王进喜喊出了“革命不能等,我们几十个工人,就是几十台吊车;我们几十个人,就是几十个拖拉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
一场人与钢铁、力量与困难的较量开始了。三天三夜,王进喜带领队友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硬是靠双手和双肩把这60多吨的钻井设备卸了下来,装上汽车,搬运到井场,靠人力把井架立在了茫茫的荒原上。在人拉肩扛的过程中,他们喊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的豪迈诗句。
“端水也要打井”
正当王进喜带领1205队摩拳擦掌准备开钻时,他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打井离不开水,正常情况,打一口井大约用水50多吨。但当时水管线没有接通,等罐车送水大约要三天。
为争取早日开钻,王进喜把队员集合在一起,他说:“还是那句话,有也上,无也上,端水也要打井!”
附近老乡家的水井被淘干了,王进喜就带领全队职工到距井场一公里外的水泡子,把厚厚的冰砸开一个大窟窿,盆端、桶提,连铝盔、灭火器外壳也用来装水运水。指挥部的机关干部和附近的老乡也都闻讯赶来,组成了100多人的运水长龙。零下20多摄氏度,水溅在衣服上,顷刻成了冰铠甲,手也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可大家心中像装着一团火,不顾寒冷、一刻不停,一盆盆、一桶桶把水运往井场。天渐渐黑了,运水的人们点亮马灯,挑灯夜战。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端足了打井用的50多吨水,井场上一片欢腾。王进喜带领他的钻井队,仅用了5天零4个小时,就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现在它被称为“铁人一口井”。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在石油大会战中舍生忘死,冲锋在前。1960年4月29日天刚亮,王进喜在指挥工人放井架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不小心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了右腿,当即昏了过去。醒来看到工人们在哭,他说:“不要紧,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他不顾伤痛继续指挥,并让大家替他保密。当天,他带伤参加了万人誓师大会,忍着剧痛走上主席台,面对万人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
开完大会回来,王进喜的伤腿肿得碗口粗,尽管全队上下都替他保密,可还是被检查工作的领导发现了,派人强行把他送到了当地的医院治疗,可没过半天,他就偷偷跑回了井场。为了让他安心养伤,领导又把他送到150公里以外的齐齐哈尔住院,可就在两天后的深夜,王进喜冒着大雨又跑了回来。看着队长浑身沾满泥水,腿上的纱布也不知去向,大家心疼得流下了眼泪。
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在钻至700米深时,突然发生井喷,如果不及时制止,就可能井毁人亡。在危急时刻,王进喜带伤跳进泥浆池,和队友们用血肉之躯制服了井喷,谱写了一曲石油儿女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