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后的社会缩影

——品读《水浒传》

    期次:第890、891期    阅读:830   




□郭誉琨(石工学院)
历史的轰轰烈烈,风云际会的偶然,最终都消泯于大浪淘沙的必然。一部《水浒传》,一部农民运动的血泪史。
  奸臣当道,直接源于昏君当权。君主的闭目塞听,加上上行下效的腐败逻辑,高俅高太尉便如此闪亮登场了。姑且不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年代里,任何对光明的追求注定胎死腹中,农民起义从兴起便是一个悲剧,统治者们的悲剧。北宋以宋江为首的36人起义也不是例外。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民永远是最弱势的群体,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容易满足的群体,不到食不果腹,万不得已,造反这样把头挂在裤腰带上的勾当他们是绝对不敢染指的。但在最黑暗的北宋末年,偏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于是一切“官逼民反”的因素具备。
  对于小公务员出身的宋江,我有我的看法。几番波折,亦步亦趋的黑宋江还是成了造反的火炬手,英雄们也希望在新老板的公司里展一番鸿图。可惜,宋江虽是个人才,可他最大的败笔便是穷思竭虑地谋求朝廷的招安。从统治者的角度想,谁会让一个曾经跟自己玩命的人,吃一口锅里的饭?当然,对宋,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过分苛难。
  最佩服的还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无论时势多么艰险,纵然心中有不少对宋江的不满,但自始至终,除阮小七、武松等遁隐之外,未有一人玩背叛,端的是铁骨铮铮的忠肝义胆。
  逝者已矣。这一场刀光剑影的角逐,已然湮没。只是江山如此多娇,厚重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载着并且小心翼翼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