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大学精心描绘“十二五”科技工作蓝图
八项举措为科技腾飞添翼
期次:第893期
阅读:832
本报讯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高等院校科技事业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中国石油大学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当前国家和石油行业发展需求,全面谋划科技工作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路,提出了未来五年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
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进行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原始创新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中国石油大学认为,作为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大学,石大要从国民经济和国家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新环境以及学校自身实际等方面,认识学校科技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艰巨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校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激励机制;优化配置学校科技资源,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增强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增加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为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八项具体措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逐步推进。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团结协作,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不断改善人才成长和使用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二是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要建立“基础研究面向世界、应用研究面向市场”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展的目标。
三是抓大促小,强化重大项目的组织和协调,建立重大、重点项目的策划机制。
四是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要大力扶持深海油气、页岩气、煤层气、新能源、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部分领域力争在“十二五”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是“多层共建”,加强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多渠道、多方式与国家、地方政府和四大石油公司联合,建立稳定的科研基地和平台,并通过成果共享或优先使用科研成果,“多层共建”各类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六是继续加强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优化科技队伍结构。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引进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同时,加大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为学校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七是逐步建立校内科技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要逐步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调配,逐步推进计量认证工作,推进学校实验用房和办公用房的有偿使用,实现校内科技资源与重大重点研究课题、优秀科研人员等要素的合理配置。
八是建立三级学术交流体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要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完善学校学术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争取在国外设立科研工作站,参与、主导和主持实施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提高学校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是继续培养拔尖人才和凝聚创新团队的需要。中国石油大学希望通过以上举措,使科技事业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