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实现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发展

    期次:第893期    阅读:905   




  
高金森(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学校明确提出,要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中国石油大学“崇尚学术、高质量、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特区,给予了多项配套政策。近两年,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在调整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平台、融合研究力量、规范管理运行、创新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立足领域,放眼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目前我们对前沿性、基础性及共性的基础研究尚需加强,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尚需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立足我们优势和特色的石油化工,但更要搏击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大学科,要在持续加强重质油轻质化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重质油材料化和重质油化学品化,拓展材料化工和产品工程新领域,从根本上服务“低碳经济”需求,引领石油化工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与时俱进,保持特色。“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色是“炼油与化工”,这是实验室竞争力和生命力之所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相对应的学术前沿、重大需求、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把特色转化为优势、强势、品牌,把实验室的影响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是与时俱进。只有在立足石油化工领域基础上,放眼化学工程大学科,拓宽视野,增大格局,积极参与发展研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发展跨越。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在我们的同行或者说竞争对手已取得快速发展态势的情况下,要想赶超竞争对手,必须“弯道超车”。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油气工业发展的国际化,油气资源的化学品化和材料化,“十二五”期间以资源和能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化学工程学科攻关目标等等都是“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转型区”、关键点,为我们“弯道超车”提供了契机。为此,我们需要创造有利于要“弯道超车”的机制和环境,弥补不足,突出优势,在机制和平台上提供良好的支撑,通过资助配套倾斜、考核体制创新、平台资源优惠、岗位聘任改革等方式,创造有利于引进人才、取得重大成果等要素的高效机制和创新平台,激发研究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创新意识,从而整体提升“弯道超车”能力。
  汇聚人才,凝聚团队。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的学科建设呈现出了“前沿性、支撑性和群体性”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按主要研究方向凝聚和打造占据国际学科前沿、具有解决国家重大急需能力的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突破。要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主要研究方向为依托,以高水平研究项目为支撑,以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为依据,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指标为导向,向高素质“研究团队”倾斜,打造“特殊研究平台”。
  提高认识,观念突破。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最终要看的是“能力与水平,贡献与影响”,即创新能力的强弱,学术水平的高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解决科学问题贡献的多少,国内外科技开发和学术研究影响的大小。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行业性、应用性非常明显的实验室,“不可替代性”是一张王牌。但是,要打“不可替代性”这张牌是有基础和前提的,那就是:基础研究的前沿性和引领性,研究成果的辐射性和公认性,科学问题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凝练这些基础和前提,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词:“引领”和“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拓宽视野,放大格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握先机,演绎出婉转动人的“引领”故事,做强做大我们的“影响”,使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更上一层楼,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发展和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