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期次:第897期    阅读:838   










  
3月22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应邀做客中国石油大学第四十九期阳光讲坛,为石大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阅读经典,感悟成长”的精彩演讲。于丹教授旁征博引,以其流畅如水、凝练如诗的语言阐释了中国传统经典中蕴含的真谛,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本报根据演讲录音特别整理了部分精华内容,与广大同学分享。
今天的这个世界,如过眼烟云,匆忙的东西太多,但是我们能不能去发现?我常思考这个问题:什么地方才是真正的大学,我们来大学是干什么的?真正的大学是酝酿大人格、大心胸的地方,是一个少年向一个成人衔接的接口。我们在大学几年中真正学习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社会的责任承诺,这其实比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个专业的文凭更重要。一个人在大学这个阶段可以说全身的细胞都是张开的。你有无数的发现,你也有相信的一种力量。走到社会上以后,有时候因为疲惫,有时候因为胆怯,我们会放弃,我们会盲目,我们会有很多仓惶。大学,在我看来是一个养育天地人格的地方。
  咱们工作以后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说谁谁谁有局限性。什么叫局限啊?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我们从小受着技术主义的培训。长大的过程中,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这种盲目,从而失去大的格局。而中国文化给我们的,恰恰就是我们生命的坐标系。
  最好的文化,是处于一种多元文化生态之中,有交流有碰撞,有交融有反差
儒道释,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源头。简单来说,儒家教我们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家教我们了解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教我们了解个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哪个人不进入社会、承担使命?所以你必须按照儒家的思想去身体力行。哪个人不需要了解环境与自然?亘古的持续与保护,这在今天,在这个世纪,已经上升为一个严峻的命题,中国道家给我们的理念就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而佛家呢?觉悟是佛家用语,觉悟就是“见我心”。我们长大以后眼睛习惯向外看,向远方看,我们习惯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列出来一大堆词条和相关的答案,但是唯独没有一种心灵的搜索。佛家的觉悟是让你反视内心“见我心”。
  中国人有个说法叫“儒道兼济”,一个人这辈子如果只做儒家,他的生命会是崇高的奉献,但是会有点可悲,因为他失落了自己;一个人如果只做道家,他固然是潇洒飞扬,但是又有点可耻,谁为这个社会承担使命呢?只有“儒道兼济”,这个人的人格才有它的宽度,这个宽度是在天地之间的。一个人顶天立地之后,儒道合一,最后一点内心感悟,就是中国人的禅宗,它是内心一种积极的生命力量,它让你看清生命的质地。
  文化是化入人心,给人更多的相信,更多核心价值的唤起
人的善良与爱,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在向子孙后代负责的时候对当下利益的牺牲与舍弃,所有这一切只有在它化入人心的时候,这个“文”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在一个价值转型时期的中国,可做的事情太多了。每一个人建立了自己的格局,会发现生命中的可能性。生命真正的精彩,就在于在你的有生之年,还能为自己发现多少不确定性。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宽度就是不确定性。如果说我们人人都是水流,你这一辈子究竟是活成了一条窄窄的小溪,还是一条浩荡的大河呢?那要看你河床的两岸在哪里。我们在大学里掌握一个文化态度,建立生命的可能性,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把河床的两岸握在了自己手里。不要害怕生命中有冲突,不要害怕有反差,正是冲突与反差让你获得无与伦比的宽度。
  面对多元的角色,怎么去平衡?
  当下,每个大都市、每个人都会觉得在多元的选择下自己难以定位。每个人都有个职业角色,它给我们荣誉,给我们收入,同时给我们压力,因为它需要恪尽职守,要付出。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伦理角色,你有亲人有朋友,你对这些人要信守诺言,所以你仍然在付出。总在付出,用什么来滋养呢?我们还有自我角色。我们需要读书,需要艺术,需要和三五好友聚一聚,喝喝茶,或者在这样一个时节去踏踏青。
  多元角色怎么去平衡?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21世纪的困惑。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日三省乎己”,他到底反省了哪几件事呢?《论语》上还真是说了三件事: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在这个社会上谋个差事,你就要每天问问自己:我做到忠诚了吗?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亲人说话承诺你做到守信用了吗?第三,“传不习乎?”无论是上网、看电视还是听我在这儿讲,这都是外在的传播,传的东西很多,你必须通过学习把它转化成自己的内容,这就是“传的东西你学习了吗”?孔子在2500年前说了这样三句话,我们放在21世纪的坐标下回头想一想,我们的职业角色再辛苦,守一个底线就是忠诚。我们跟他人交往,守一个底线就是守信。我们做人要想不被淘汰,有力量成长,守一个底线就是学习。忠、信、习,这三个字做到了,你的职业角色、伦理角色、自我角色三足鼎立,就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压力太大了,怎样找到跟选择之间的那个接口?
  孔子说,“年十五志于学”,有志于学是一个人内心自觉的建立,就是他能在学问之道中找到乐趣,完成自我的成全,主动选择,确立方向。不论是现在学习还是以后工作,都有三重境界,叫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就是我学了某个专业,我拿了某种文凭,我了解,我知道,这是入门的最低层级;比“知之”好的是“好之”,我爱好,我投入,我专注,我有乐趣;比这更高的就是“乐之”,乐在其中,能够让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找到最大的价值发现,并且以自己的优秀成全这个行业。这种快乐的境界其实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境界。
  人生流年苦短。如果说工作只是一件忍辱负重的事情,你会为了意义和价值去努力,但不如举重若轻。同样是一种重量,你有没有一种轻盈的力量把它举起来?那就是乐之的境界。所以大家在今天都是可以有选择的,不要总说就业太难了,压力太大了,你能找到跟选择之间的那个接口吗?这种“志于学”就是给自己一种发现,给自己一种向上走的可能,自己看清楚世界上的路你才能成长起来。
外立其身,内立其心。怎么才能让一颗心立起来?
  学生问孔子:什么是真君子?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一个内心仁爱勇敢的人他是没有那么多忧伤的;“智者不惑”,一个内心有大智慧、能够判明是非的人,他就不至于陷入太深的迷惑;“勇者不惧”,两强相遇勇者胜,一个人内心有勇敢,他就可以少恐惧。
  “忧、惑、惧”这三个字,用今天的话说就叫“负面情绪”,它们有一个密码,“忧”和“惧”都是竖心旁,“惑”是心字底。所有的负面情绪惟一打垮你的办法就是通过你的心。你的心认了,你就垮了。中国字多有意思,中国人曾经多么信任心灵啊!而走到今天,我们信任脑子越来越多,信任心灵越来越少。我们越来越多地信任外在的力量,而忽略了自我的定性。
  那么在今天用什么来使“忧、惑、惧”降低?那就是提升“仁、智、勇”。“仁”是中国儒家核心中的核心,基石下的基石。“二人成仁”,用今天的词,说白了就是人际关系,两两之间你能否处得好。我们这一辈子,打交道最多的,一定是两两关系。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都是两两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一个在两两关系中跟所有人都打翻了天的人不可能在管理一个团队时却是卓越领袖。只有把两两关系真正都处理得很好的人,才是真正有仁者之心的人。
  怎么拓展自身局限性的这个“局”,怎么去提升自己?
  大家不要以为,我们窝在书斋中破万卷书,熟读经典,或者入世担当,认同一个角色,你就完善了自己的人格。道家说:“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比我们生命更恒久的是天地山川,人还要去行万里路,去行走。春花秋月的流转,对我们的生命不是成全吗?现在真正还有几个人好好去看看月亮?你还能想见中国古人的情怀吗?我们今天还在乎人与明月最初相逢电光石火的那个瞬间吗?我们失去的是一种旷古的情怀。
  文化不能改变地震海啸,但它能改变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文化不能帮助每一位去找一个好工作,但它能让你面对择业时多一份自信和坦然。
  中国文化是一场感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成长。它只提供起点,但没有终结;它只提供思考的方法,但没有标准答案。破万卷书是一种学习思考,行万里路是一种成长和自由。儒道释给我们一个天地人的坐标,以文化的名义去滋养生发,给我们一份幸福。
  所以我相信,你们未来所发现的不仅仅是深藏于地下的石油,还有深藏于你们内心的财富。在你的内心,有这种不竭的源泉。一个人给自己这样一份承诺,最好的未来,在你们的手里。而你们每个人托起来的,其实是这个社会最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