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迎接“实战”开始

——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侧记

    期次:第901期    阅读:9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更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5月28日至29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为石油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过程,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全球石油行业科技水平的进步,石油行业中对油田工程的开发设计已经由原来主要满足使用功能,转变为一项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使用功能、使用价值、经济因素、对油田整体功能和规划的影响等多方面要求的工作。这种“大工程”、“大视野”、“全流程”的要求,无疑对参赛选手们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主动汲取知识,尝试创新,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petro-鹰眼队”的王子振说。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之星队”领队邓靖译也告诉记者:“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iAce队”指导老师雷征东采用了“引导—指导—教导”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团队创建之初,他先摸清团队每个成员的特点,之后将他们的兴趣引导到课题研究的最新学术领域中,让队员们明白各自职责所在;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他及时给予队员支持,指导队员去查询相关资料;大家在团队协作中不断进步时,他进一步教导队员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他说:“只有将学生引导至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老师才会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他的努力付出也得到了回报,“iAce队”最终获得了大赛三等奖。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参赛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接触到了油田生产一线的实际生产状况,同时也以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获得一等奖的北京大学“Polyman队”的选题是油藏工程方案设计,即首先分析区块的基本地质特征,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继而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再根据动态生产数据进行历史拟合,最后在调整后的地质模型上进行开发方案设计。谈到参赛感受,领队刘玄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提前接触到了生产实际。他说:“此次大赛的设置很接近工业实况,我们比其他同学更早接触到生产实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攻克油田开发中的实际难题。这种‘实战演练’式的大赛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思源队”是参赛队伍中惟一一支全部由女生组成的队伍,团队队员魏绍蕾、高丽、陈会娟都深有感触地说:“单有理论知识,让我们感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赛让我们有机会在实践中找出设计方案的关键,走出自己研究方向的局限,了解到油藏开发方案的整个思路,进而再不断修改完善方案。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我们乐在其中。”在团队协作中成长进步选手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组队,在比赛中共同克服困难,共同成长进步,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让他们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乐趣。
  获得二等奖的西安石油大学“铁人队”队员就是在巨大的意见分歧中完成了对自己创新能力的挑战。他们的参赛作品是进行MM区块H1水平钻完井工程设计,包括地质工程设计、钻井工程设计和压裂工程设计三部分。团队建立初期,他们就在水平井和垂直井的选择方面产生了分歧,“观点不同时我们只有一个原则:谁的观点对方案设计更有效果,我们就采纳谁的。其实,对自己观点的那种自信和坚持才会让我们产生分歧,但我们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分歧才真正促使我们的设计方案更加完善,最终促成我们每一个人的进步!”队长韩金井说。
  评委的点拨也让选手们茅塞顿开、印象深刻。北京大学“Polyman队”的领队刘玄特别提到,在答辩互动时姜汉桥教授的一个建议让他大受启发:更多地考虑理论与实际的偏差,讨论模型参数的合理性。刘玄也始终认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需要通过创新解决问题,而创新则来自不同领域人的思维碰撞,所以应积极与不同学校、不同领域的人交流。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相信,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石油学子,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真刀真枪”的油田生产实践中,一定会在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文/本报记者 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