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熔铸“卓越合金”

    期次:第901期    阅读:656   

  ★本报评论员★
上个周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的高管,石油石化行业德高望重的院士专家,齐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兴致勃勃地甘做“绿叶”,甘当“配角”,为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最后角逐的百余位在校大学生助力鼓劲。颁奖仪式上,有老总甚至当场发出盛情邀约,欢迎获奖学生毕业后加盟,令参赛学子大呼“给力”!
  为什么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竞赛能获得企业如此器重?
  本次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题目全部来自于油田生产实际,流程基本参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真实面对的研究工作模式。作为石油专业首个全国性学术竞赛,它的特别意义正在于开创了一种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全新方式,以“学、赛、研”为媒介,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了创新人才合作培养的新平台。整个赛程,不仅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而且考验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大局观念。这一综合评判标准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评价体系完全吻合,当然也就难怪老总们慧眼识才,对优胜者青睐有加了。
  我国有着位居世界第一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近年来工程教育发展也遭遇了更多的困惑,没有职业技能教育,学生就业有问题;但过分强调职业技能训练,大学就会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失位、失职。对于相当数量的大学而言,学生创新素养的积淀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如何轻重取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会存在某种矛盾纠结。即便在石油高校这样工程背景深厚的大学,学生们学工四年,通常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具体的工程实践,甚至少有深入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的经历。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超过400万人。改革这一群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推出了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石油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卓越计划”试点,不仅出现了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这样的“卓越计划”自选动作,而且已在若干主干专业成立“卓越计划班”,让部分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一年时间里,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同时也在工程实践中学习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培养优良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卓越计划”不同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职业教育或者创新教育,而是通过课堂学习与实习实践的双向改革,以增加岗位实践环节为手段,使目前的工程教育在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基础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潜能的培育。一方面,它要求高校积极创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按通用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入行业标准,最终实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它对企业的角色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同时参与完善工程人才评价的行业标准。
  石油高校立足于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是要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强化行业依托,通过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让企业资源进入学校、进入课堂等,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但是,任何个体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大学也是一样。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只依靠大学无从完成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现场、从理论到实践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实施。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必须建立起一种政府大力支持、高校组织实施、企业协助运行、学生积极参与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企业,它们是“卓越计划”的服务对象,受益者;同时,参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企业尤其是国有骨干企业应该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出色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他们就像是一块块组分多元的“优质合金”,熔炼、锻造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