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之骄子队:看地质骄子挥斥方遒
“地之骄子”代表队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惟一入围决赛的代表队,共有4名成员,都来自能源系石油工程专业。正像团队口号“恰石油地质,遥相呼应;看地质骄子,挥斥方遒”一样,他们用自己的热情践行着对石油行业的热爱。
他们说,平时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回终于派上了用场。团队做的整套石油工程设计方案涉及油藏勘探、钻采、开发、维护,亮点在于将自己的地质知识专长与石油开采技术融会贯通。他们依靠所学的扎实地质知识做出沉积演化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含油气层段柱状图等特色地质图,并且依据地质条件对常规注水开采和新兴CO2-EOR开采作对比,选定了后者的开采方案。作品专业、严谨、实用,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团队成员高冉这样告诉记者:“比赛中我们不断讨论协商,不仅增加了经验知识,获益更多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参赛团队各有各的长处,我们从其他优秀的参赛团队那里也学到了很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尤灵通队:“灵”活开采 “通”达思维
谈到队名,张恒队长解释道:“‘灵’字取两层意思,一是思维要活跃灵动,二是在石油开采中要灵活。‘通’字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思维要通达,二是采油要通顺;‘尤’是一个副词,也与‘油’谐音。整个名字充满了对石油的热爱与希望。”
这个团队是由4个本科生组成的,他们的设计内容是油藏的局部设计方案。在第一步地质分析时,受益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良好的地质专业教学,他们很快完成了这一步。但是到最后一步数值模拟软件处理时,他们卡壳了。“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软件可以使用,后来请教了一位老师才把问题解决,这时离提交作品的时间已经很近了。”据张恒回忆,那几天都是忙到通宵或半通宵,十分辛苦,但他们也在“苦中作乐”。
“这两天参加了答辩、知识竞赛等很多活动,学到了很多东西。答辩是对自己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一次考验和锻炼;而知识竞赛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几乎涵盖了石油工程的所有内容,这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是一次检验。”张恒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参赛体会。他还说:“比赛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同时对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都有很大提升。
西南石油大学飞翔团队:我们选择飞翔
这是一支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团队,名字取之于西南石油大学的校歌《飞翔》,他们希望自己能不断攀登进取,越飞越高。
由于参赛成员都是研究生,各成员间专业跨度较大,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学习又都很繁忙,一起交流的时间只能在晚上11点之后,这使队员的睡眠时间大大减少。加之时间紧、任务重,队员的心理压力也是不小的。但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没有退缩一步,硬是坚持到了最后。
和北京高校学生不同,他们路途遥远,来北京将近30个小时的路程使他们非常困乏,但他们并没有松懈,答辩前一天晚上进行了长时间演练。队长杨乾说,他对团队的表现很满意,但也觉得有很多不足。当问到对其他团队的看法时,杨乾表示在他心中,每个团队都各具特色,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们都认为,比赛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潜质,也看到了不足,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科学上的事情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在专家面前,更是能将自己真正学到的本领和没有完全掌握的本领区分开来。
“今后的路上,我们会更加努力。”这是他们的誓言,让我们共同见证。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创梦队:创新石油之梦
石油创梦队是在戚志林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油田开发方案的设计。回顾参赛历程,队员们有辛酸更有收获。整个赛事时间比较紧,队员熬夜赶进度,有人都累得生病了。但他们稍作调整,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钻研探讨中。一个月的时间听起来有些长,但对他们来说,却是由一个个不眠之夜组成的。小组5个人在一间向学校教务处借的小教室里潜心“修炼”。专业知识不够用,他们就自己去图书馆挑选资料,查阅文献,然后给自己“充电”。他们有很强的自主性,遇到问题,尽力自己解决,尝试用新的视角发现知识运用的创新点,边学边做。
到北京参加决赛答辩,与众多知名石油类院校的同学们同台竞技,队长杨子感受最深的是各石油类院校在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作的努力。他说:“这是一次‘实战演练’,为我们平时产生的一些创新性想法的理论化、系统化及实验动手能力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加深了我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自己收获到了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从最初确定题目,到最后的设计,再到最终进入答辩,每一个过程都是聚能队队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成果,每一个过程都凝聚着他们每个人的心血。作为为数不多的进入答辩环节的本科队伍,他们坦言在准备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最后都成功克服了:专业知识不够就自己看书,计算机知识不够就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当别人都沉浸在五一假期的欢乐中时,他们还在辛苦准备着答辩。对于评委提出的问题他们也是做到如实回答,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谈到收获,队员们都说比赛让他们的计算机和数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希望这样的比赛以后可以继续下去,下次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文/李文达 柳扬 王菲 成帅 缪俊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