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回来多做些事情

——记我校归国学者、博士生导师赵震教授

    期次:第796期    阅读:1476   




  ■本报记者 文永红
“我就是想回来做些事情。”谈起为什么选择回国工作时,赵震教授很坚定地说。现年43岁的赵震博士是我校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油炼制与化工催化、环境催化和固体表面化学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回忆起当时他选择出国深造时的目的,“除了想开拓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内收入太少,想出去挣点钱,改善一下生活。”他说得很直接和实在。
  1997年3月,刚刚博士毕业半年的赵震博士由于获得日本政府工业科学与技术(AIST)博士后研究奖学金的资助,赴日本国立资源和环境技术综合研究所大气环境保护部,从事环境催化研究。1998年4月,又获日本政府新能源开发组织(NEDO)研究基金的资助,赴日本国立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能源和环境部,从事天然气及低碳烃转化催化研究。之后,2000年转赴美国里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从事催化和表面化学研究至2002年6月底。随后受聘于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公司从事催化研究。
  由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博士连续6年多的研究生阶段在催化研究方面的培养和在国外5年多的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使赵震博士在催化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真的,当时在国外也有机会留下。但国内的形势非常好,油气工业也处在大发展时期,我想回来可以为国家做一些事情。”赵震回忆道。2002年底,他毅然选择归国创业。
  作为学校特聘教授来校之后,学校给他分配了实验室,半个月帮助解决了其夫人的工作安排问题,还分了150平方米的住房。学校及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领导为他提供一个重要的机会———申请获得教育部支持留学归国人员科学研究与实验室建设重点基金,使原来承诺提供的100万科研设备启动基金获得解决。他说:“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安排得很好,我也很感激。”
  当然,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学校的关怀给了赵震无限的动力,同时学校的期望也让他深感责任在肩。因此,赵震博士加倍努力工作,现已创建起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中的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环境催化,同时组建了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催化研究组。由于归国工作起步较快(2005和2006连续两年在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文章发表研究小组名列第一),又获得学校引进人才基金的资助。归国几年来,他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863课题、教育部支持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重点基金及留学归国启动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任务。另外,以学术骨干的身份参加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一项。
  勤奋、踏实的工作很快让他融入国内的催化研究领域,并逐渐有了一席之地。归国后,他被增选为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工业催化》杂志编委,并担任《催化杂志》、《分子催化》等多家国际重要杂志的稿件评阅人。近年来,他还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催化学术会议上作Keynote或大会报告多次。
  近年来他在《物理化学B》、《催化杂志》、《应用催化A或B》、《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化学化工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英文期刊论文60篇,并有50多篇被SCI收录;10多篇被EI收录。发表的文章已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00多次。他还获权日本专利1项,申请中国专利3项。
  归国几年来,赵震教授不仅给博士生上课,讲授《催化科学与技术》课外,还给本科生上课。他说:“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给大学生上课是天经地义、责无旁贷的。”他现在给本科生主讲《结构化学》课程。这门课是一门教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学,要讲好难度很大的课程。
  “您是怎么讲好的呢?”记者很好奇。“首先态度上要重视,要认真准备;其次,要积累知识,拓展知识面,只讲书本上那点死东西学生不爱听,寓教于学嘛,我经常会给他们讲讲《结构化学》相关领域前沿的发展新动向,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前沿进展情况,引导他们热爱结构化学,认识结构化学的重要性。比如:在讲到分子光谱内容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李灿院士在紫外激光拉曼光谱对世界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要丰富教学手段,我一般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断更新和丰富里面的内容。”赵震教授深有体会地说。
  像赵震教授这样选择回国创业的教师很多,我校近几年引进了近30名海外归国人员,成为学校重要的学术和教学力量。学校在政治上关心、学术上关注、生活上关怀他们,为他们开展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