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熔炼之炉破冰之旅
——中国石油大学2011级新生军训侧记
期次:第909期
阅读:910
“我们军训到底有什么意义?在家的时候,不洗澡我妈妈是不让我上床睡觉的,可是在这里我三天才能洗一次澡;我们训练的时候在太阳下暴晒着,这和我今后在教室里学习到底有什么关系?”军训刚开始,2011级石工学院海洋工程专业的一个男生就向他的辅导员发出这样的感慨,也抛出了一个问题:军训,对于大学生来说,到底意义何在?
9月7日,当我们来到位于西峰山脚下的军训基地时,刚刚经历了一上午16公里拉练的近2000名新生正在操场上进行分列式训练,“三声三相”方队、“棍术”方队、“匕首操”方队、“旗语”方队、“倒功”方队的队员们也在严苛着自己的一招一式。我们从学生、教官和辅导员身上开始探寻军训的真正意义。
感受军人精神信仰 增强爱国情怀
出生于1986年的董飞是三营十七连的教官,至今已有6年的学生军训经验。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目不转睛地观察分列式中十七连学生的表现。“军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军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大学生和军人朝夕相处,置身军营参加军训,这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他和我们交谈时眼神也不时地向他的学生那边“瞟”去。
分列式训练间歇,三营十五连教官刘璇一脸憨笑地向我们走来,汗水顺着黝黑的面庞往下淌。他说:“军训能够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不抛弃、不放弃,让他们了解军人的精神信仰,学习在军营外见不到、听不到的东西,这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不信,你看:稍息、立正、停止间转法、齐步、跑步、正步、军体拳、格斗术……军训刚开始的一两天,机械学院油气储运专业的王文祥有点吃不消了,腿痛、脚痛,走路一瘸一拐,但一周多的训练之后,他却这样说:“静静地思考走过的这些天,才发现我已悄悄地爱上这个让我每天充实、每天痛苦又每天‘浴火重生’的地方。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体验到这种军人般的感觉了。”
不抛弃、不放弃 健全良好的意志品质
军训中,一切服从命令听指挥。吃饭之前歌声必须嘹亮,口号喊得必须整齐,要适应睡大通铺,要适应简陋的住宿环境,要适应没有手机的日子,要适应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要适应失去自由受纪律约束的日子,要适应封闭的管理,要适应吃苦流汗一次次挑战身体极限的训练。这些,都培养和磨炼了学生坚强、勇敢、自制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女生陈晨军训之前脚就肿了,让她去“病号连”她不去,一直坚持训练。要拉练时,辅导员劝她不要去了,但她坚决不干:“这可不行,大家都去,就我不去,那太丢人啦!”就是靠着这份坚强,她完成了16公里的拉练。
“倒功”方队这回有十几个女生,刚开始训练时没有护膝和护腕这些护具,信息学院勘查专业的女生左霜训练时胳膊磕出了血 ,疼哭了,辅导员让她进“病号连”,她坚决不去。
对于机械学院油气储运专业的马晓旭来说,最难挨的站军姿却让她逐渐懂得了坚持的意义。她说:“原来坚持10分钟,后来坚持20分钟,当时觉得非常困难,但到后来,再站军姿坚持30分钟时,嘿嘿,发现轻松多了。”
虽然军营的一切和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冯尚伟以往熟悉的环境迥然不同,他却说:“烈日下我们流汗坚持着,想家时我们互相安慰着,这所有的付出与坚持铸就了我们铁一般的毅力,这股毅力也激发了我努力学习的斗志。”
别忘了,军营里还有一个“病号连”。我们刚到军营时,看到了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吴锐和石工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李子恒,他们背对着停车场,面朝着垃圾堆,身边还有成群的苍蝇“作陪”。他们一个在踢正步过程中腿部旧伤复发,另一个因运动导致肌肉撕裂,都成了“病号连”的一员,职责就是守在垃圾场外督促同学将垃圾倒入规定位置,还要从垃圾堆中挑拣出饮料瓶进行回收。虽说这工作不需要踢正步、站军姿,但真是又脏、又苦。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李子恒是石油子弟,攻读石油工程专业,是一名准石油人,对于将要面临的石油工作的艰苦,他笑言:“熬过了军训的苦,还有什么脏、什么累、什么苦我怕啊?”
接受艰苦锤炼 塑造集体主义精神
军训中,石大学生过着最集中、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集体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接受艰苦生活的锤炼,也在不断塑造着集体主义精神。
军训第一天——站军姿,操场上倒下了十多个学生;第二天——没有倒下的。每一个人都被身边的同学所感染,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坚持不松懈。
工商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李姝宇说起队列训练来感触很深:“正步,齐步,每一排都要看齐,还要注意前后排距离,一人犯错全连受罚,但我们并不是相互抱怨,而是相互帮助。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为集体荣誉而战。”
“可能这些学生现在还不太理解军训的意义,但是军训其实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辅导员郭江涛和郭佳都说,“军训中学生们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在这期间建立的友谊是一辈子的。”辅导员方百会也认为:“大学生在军训中培养的集体主义精神会带到他们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军训成果,进而推动良好校风、系风、班风建设,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和光大。”
走出“断奶期”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以前孩子从来没有离开父母这么长时间,家长们对他们“90后”的孩子不放心,辅导员每天都接到很多家长打来的电话。石工学院有个学生的妈妈给辅导员方百会打电话时一直强调:“请您见谅啊,我这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我们现在正在尝试‘断奶期’”。
十连教官张晓龙出生于1988年,比这些“90后”的学生大不了几岁,但在和我们交谈时,一直称呼他的学生为“孩子”,他说:“他们绝大多数都没离开过父母,军训在培养他们集体精神的同时,也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刚到军营,我们就看到工商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的万子千坐在宿舍楼门口看《学生手册》,还时不时抬头看看远处正在紧张训练的“战友”们。看似“偷懒”的他原来是患了急性肠胃炎,不能参加训练。他说:“这几天生病了,我要一个人去医院看病,一个人照顾自己,军训让我更加自立,我要学会自己长大。”
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成长汲取养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军训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质,让他们学会了科学利用时间的“钉子精神”,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有利于他们以后的专业学习。
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十分集合,站军姿,半个小时之后吃早饭,之后开始一天的训练,如此往复,到晚上九点半熄灯睡觉。这些看似机械的训练安排,让学生们深深懂得了守时的重要性:集合晚了会被罚,吃饭慢了也许就没饭吃了,洗澡慢了也许头发上还有洗发水泡沫就吹哨集合了。
有了这样的时间概念,机械学院储运专业的刘菲菲说:“逐渐熟悉并习惯了军营生活的我们,正以一种更加积极昂扬的心态来面对它。我们炼出了钢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身体,我们会把在军营养成的‘不浪费一粒米,不挥霍一秒钟’的好习惯带回大学校园。”
机械学院油气储运专业的马晓旭也说:“军训生活让我们收获很多。这16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黑一层,瘦一圈,但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坚实。”
“踢正步的时候我每分每秒都在认真坚持,踢的时候声音特别响,脚特别疼,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坚持下来我会有什么反应。最终,我坚持下来,我成功了,原来踢正步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军训,真好。”这是开篇质疑军训意义的海洋工程专业那名男生现在对于军训的感受。
原来,他们都在享受军训呢。
文/海凤 张旸 冯晓宇 摄影/王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