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一个年度有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过去5年总和的3倍;在化工、催化、化学等相关领域国际顶级刊物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均大幅度超越过去5年的总量——这些数字,反映了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两年令人瞩目的工作业绩,更凝聚了一个执著努力的团队奋进的心血和汗水。
2009年春天对于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是一段沉重的日子。作为国内惟一的以重质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学术影响的高水平重质油应用基础性研究基地,在当年科技部组织的五年一度的综合评估中,由于在高层次人才,代表性成果的公信度、公认度、显示度,以及实验用房等硬件设施方面存在不足,成绩待定。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承担重质油高效洁净转化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多学科交叉形成新增长点、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发展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也是现实的存在。痛定思痛,重质油国家实验室在教育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依托单位的高度重视下,就专家组在评估意见中指出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和认真整改。两年多来,实验室在明确主要研究方向和组织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完善和提升实验研究平台、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调整、改进和完善。
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换来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果。两年多来,实验室在应用基础研究、承担重大任务、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培养高层次杰出人才及构筑高水平研究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