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舞台国际大视野

——中国石油大学第二届国际文化节侧记

    期次:第911期    阅读:705   










  
热情的土库曼斯坦小伙儿,美丽的哈萨克斯坦姑娘,呈现着精彩的民族舞蹈;身着阿拉伯民族服饰,手捧东南亚风味小吃,满脸笑容用中文同唱一首歌——9月26日,在中国石油大学第二届国际文化节的小小舞台上,中外学生们演绎着友谊长青、文化交融的动人旋律。
  本届文化节以“能源、绿色、和谐、发展”为主题,围绕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发展、加强交流等目标,通过文艺汇演、文化展览和美食品鉴等形式,为中外学生搭建了新的交流平台。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越南等8个国家的驻华使馆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及此后的文化节活动。
  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为此次文化节活动做了精心准备,他们搭起了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建筑模型,准备了民族服饰、风景图片、手工艺品、土特产品、风味美食等,全面展示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
  展台各具风情
从北校区踏入南校区的同学们恐怕很难不被越南馆所吸引。它位于场地中部偏右方,以大气的深红色为基调,中间是一道红色大门,尽显越南建筑特点,配合以左右窗口所陈列的各式越南纪念品,让人如身临中南半岛,被异域风情深深打动。越南馆的负责人黎青松同学告诉我们,整个场馆从投入准备到真正开幕只用了一周,真是高效又别致。
  来自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胡赛因同学是化工专业2010级5班的留学生,是阿拉伯馆的负责人。他说,阿拉伯馆此次的亮点在于展示了沙特阿拉伯王国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让同学们消除了对阿拉伯的误解,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富强的沙特阿拉伯。此外,他们在场馆的右侧搭了一个小帐蓬,里面摆有阿拉伯风格的坐垫和茶具,并有阿拉伯留学生向同学们介绍阿拉伯文化。
  负责蒙古馆的留学生们配合文化节“绿色”主题,将蒙古馆参加第一届国际文化交流节的展板拿来,略作修改,再次利用,环保而便利,同样达到了文化交流的效果。为了彰显特色,蒙古馆的左侧特意搭了一个小型的简易蒙古包,壁上挂有蒙古风格的工艺品,地上铺上了两块毡垫,还有蒙古留学生坐在上面,生动再现了蒙古人的生活。
  味蕾“周游”列国
各个展台都热闹非凡,但仔细一看最受欢迎、排队最长的肯定是提供美味食物的展区,看来了解各国文化要从品尝美食开始了。
  何美兰来自马来西亚,是石油工程专业2011级1班的学生。她骄傲地向大家推荐她们亲手做的焦糖香蕉片、经典香蕉片:“快来尝尝吧,特别好吃的!”她说,比起去年,今年的道具更精致,准备的食物更美味,还特意准备了一大皮箱的备货。
  费拉迪是来自俄罗斯的国际贸易专业09级2班的学生。一周之前他就开始做木屋,在上面画上很多装饰,地道的美食也很早就开始筹备:“很好吃的,你让其他的俄罗斯人来尝尝,和家乡菜是一个味道的!”其实,他是到中国之后才学会做家乡美食的,他体会到做饭给自己、给别人是一件非常温馨美好的事情。
  张家齐是会计专业2011级1班的学生,是学生会女生部的成员,也是本次活动的工作人员。当问起这次活动的亮点时,她兴奋又略带些遗憾地说:“当然是各地的美食啦,都是很正宗的。我们作为工作人员,只能看着那些参加活动的同学拿着各种美食来来往往,那很香的味道飘出来,自己真的很想吃……”
活动吸引了广大中国同学参与其中,他们纷纷表示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通过参加活动加深了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并激发起更多了解各国文化的兴趣,拓展了视野,增进了中外同学的友谊。
  来自刚果的stan,是石油工程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他说,这次活动让他能更多的与中国学生交流,可以学习汉语,而且还能告诉中国同学自己国家的文化,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感情更好了。
  美丽,这个来自苏丹的电子专业的姑娘,已在中国度过了8年时光。美丽喜欢旅游过的杭州与扬州,喜欢热情的中国学生,现在也有很多的中国朋友。她说:“刚到中国时,我对一切都很陌生与排斥,后来发现我错了,中国学生真的很好,我现在生活已经很习惯了。”
  文/马晓坤 李莹璐 舒悦 汪颖 赵灵 赵越 李溪子 王博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