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那一片绿洲

——记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援疆教师张永旺

    期次:第912期    阅读:914   




  
见到张永旺老师时,他刚从新疆出差回来没几天。还未消去旅途疲惫的他,耐心而精神饱满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一如他在新疆的一年半,更如他成为老师的许多年。无论是在他再熟悉不过的石大校园,还是在偏远的新疆大学地勘学院,他都是用这无华的踏实与努力,书写着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赴疆,实干中完成角色转变
2010年3月,张永旺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人才,踏上了援疆支教的征程,到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开展学科对口支援工作。
  初到新疆,张永旺把“融入”作为自己支教工作的第一课,积极适应环境,尽快实现自身角色转变。他对自己的支教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划,确立了“培养学生,踏实科研”的工作定位。
  张永旺所在的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是2008年才正式成立的,基础相对薄弱,各方面的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张永旺尽全力协助学院解决教学、科研、管理上的问题:课程设计不尽科学,他就查看了所有课程并进行了调整;师资力量不足,他就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不完善,他就挤出时间详细规划。这一切实实在在的努力,都变成了真真切切的成果。
  南疆有一些区域调研,是很好的科研项目,但学院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去竞标。他就找来以前的标书,带领老师们完成了整个竞标过程,最后成功中标,为学院争取到了1200万元的科研经费。说起这件支教期间的“大事”,张永旺依然有些兴奋。
  从边适应边摸索到做得出色,他走了一条踏实而卓有成效的道路。
施教,以责任诠释教师的意义
谈起过去一年多的支教生活,张老师说的最多的是和新大学生结下的深厚师生情谊。他说,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与学生的朝夕相处,是他最为重要的经历,学生是他最重视的部分,也是他最大的惦念。
  张永旺对学生期望高,要求严。刚开始在新大上课时,班里的部分学生令张永旺十分头疼:“课上很多人听不懂,课下也没有复习的习惯,学习的风气不够浓厚。”于是他决定在正常进度的课程以外,给部分学习吃力的学生进行额外辅导。虽然为此他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但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经过他的耐心帮助和引导,很多学生慢慢感受到了张老师的真切关爱,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改变。
  对于地勘专业的学生来说,与上课几乎同等重要的是实习。张永旺带学生开展野外实习,实习地点在河北,50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在火车站突然选择了放弃。不是不想去,而是火车票的价格令他们望而生畏。这样的情况,让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的张永旺感同身受,他主动掏出2000多元钱,补贴给这些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之后,他又自费留在河北,编制了地质图、实习指导书。“这样可以让以后来实习的学生了解这里的地质路线是怎样的。”他的真心付出,感动了不少学生。即使已经回到北京,但许多同学依然和他保持联系,向他咨询考研究生、找工作等事宜。
  回望,满载收获与感悟
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永旺积极协助学院主管领导开展了博士点申报、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工作,组织学院年轻老师成功申报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厅支撑计划和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等项目,协助修订和编写了平泉地质填图实习指导书。努力和付出,换来了新疆大学地勘学院师生的赞誉。新疆大学组织部门在给他的援疆工作鉴定中写道:“(张永旺)爱岗敬业,不怕吃苦,勇于奉献,为人谦虚,作风朴实……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政治思想及工作作风方面为学院教职工树立了典范。”张永旺不仅被评为2011年新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更光荣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儿子高兴地在电话里“表扬”让自己无比骄傲的爸爸:“爸爸,你真棒!”那一刻,张永旺真是有些百感交集。
  支教这条路,有艰苦,有辛劳,然而感悟和收获却满满当当得足够让他忽略那些现实中的困难。张永旺动情地说:“得到新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家人的认可,我很受激励;回想起难忘的支教经历和与学生们建立的感情,我觉得很值得。我只有更努力地工作,才对得起所有人对我的期望与肯定。现在,我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文/本报记者 干璐 丁可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