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准行业发展创新培养模式
期次:第918期
阅读:716
近几年,中国石油大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石油领军人才”为目标,瞄准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帮助本科生更好更快成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邀请石油石化企业来校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学生,签订协议。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学习期间免学费,毕业后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
“创新计划实验班”培养模式。学校为学生配备专门导师指导学习和科研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实行“研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班”培养模式。学校建成了一批以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为代表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不同阶段,保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有一年的实践教育时间。实践教育期间实施双导师制,以企业现场导师指导为主,学校导师指导为辅。
“小语种班”培养模式。结合石油石化企业走向海外的实际需求,学校开设了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特色班,从听、说、读、写、译等各环节对学生进行全程正规第二外语教育培养。
“英语演讲辩论精英班”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全校学生选拔具有良好口语和思辨基础的学生,进行系统地专门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备宽广视野、敏捷思维、较强的思辨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新模式,分类培养,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分类培养,建立完善了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和国际化复合型研究生三大类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成了具有石油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术型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每年提供40万专项经费支持学术型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出国交流等,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校在国家重点学科试行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制度,通过资格审核和面试考核的学生,不再参加博士研究生的统一入学考试。博士生培养过程被分为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论文开题和论文工作、博士论文终审和答辩四个阶段,实行考核分流制度。对每个阶段考核不合格的博士生,取消博士学籍。学校还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博士生待遇,要求并保证每个全日制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承担一门课的助教工作。这些措施切实增强了博士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学校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发挥“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和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结合石油石化企业的需求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到企业实习后,企业和学校为学生每月提供生活补贴,并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学生就业过程中,学校建成远程面试室,统一制作简历集,向石油石化企业重点推荐,帮助他们更好就业。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北京市共建“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等途径,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到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学习交流。为了适应中国石油工业国际化战略需求,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联合采取两段式培养新模式,每年选派近30名学生赴俄罗斯留学。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大力实施校内全英语教学国际班项目,不仅实现培养方案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还实现了师资力量的国际化,达到了“学生不出国门享受国外优质教育”的目标。
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文/蒲俊霖
数字看发展
◆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保持在95%以上,理工科专业平均高出重点线的分数从2005年的39分提高到了2010年的61分。
◆5年来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分别为717人和568人。
◆截至目前,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7篇。
中国石油大学历届党代会回顾(6)——中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九次党代会
2006年5月18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九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的主旋律为: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大会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确立了“到2020年,把我校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