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岩心实验室

■王贵文教授在实体岩心实验室为记者介绍岩心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楼909室是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数字岩心实验室。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走进布置一新的实验室,看着墙壁上图文并茂、直观易懂,涵盖了综合介绍、操作流程、教学安排等内容的展板,听着实验室负责人、地质系主任王贵文教授介绍着这里储存的十几万米数字岩心资料,让人不禁憧憬起坐在实验室中上课的幸福感。
数字岩心实验室是石油地质类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子平台——实体岩心和数字岩心库系统实践教学子平台(简称“岩心平台”)的一部分,该子平台包括实体岩心、数字岩心、偏光显微镜互动三个实验室,也是该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重点。
石油地质类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从建设构想、筹备申报、拨款建设,到现在的基本落成已经经过了四个年头,作为校级重点项目得到了教育部修购专项支持。该平台由四个子平台——野外地质特征实践教学子平台、岩心平台、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实践教学子平台、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实践教学子平台构成。校内已建成占地约340平方米的五个实验室,除了岩心平台三个实验室外,还有属于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地震、测井资料地质解释两个实验室。
王贵文教授在介绍石油地质类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时提到,最初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实践教学配合理论教学,从而系统地训练学生石油勘探开发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他说,以前的学生去了油田总被认为经验太少,学地质的学生连岩心什么样都没见过,所以无论是实习还是工作都要花较长时间去适应,因此,实验、实践对于工科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完成,也为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实践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岩心平台来说,实体岩心实验室从油田收集了基本涵盖碎屑岩、碳酸盐岩、火成岩的地层岩性、岩相、储层等特征的实体岩心;数字岩心实验室的岩心库中储存有十几万米全世界典型储油岩心的数字图像;偏光显微互动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显微镜供学生进一步观察、认识、分析岩心;再配合野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四条典型野外地质特征实践教学路线,学生就能够建立起更直观的地质概念,激发起更浓厚的专业兴趣,提升地质特征描述、成图以及研究报告编写能力,学生下油田时会发现很多东西都见过,很熟悉,并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校内领跑 业内标杆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科为主、以石油相关专业为优势学科的中国石油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举措,大力支持各个学院、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被列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石油地质类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也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以及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国内首创的“建立石油地质研究生系统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共基础、分方向”、“订单式”和“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及培训开拓了新领域,已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专家评估验收,并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平台的规模、先进性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成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领跑者,也成为相关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的标杆,“平台建设”模式已被不少石油院校和地质院校借鉴采用。
关注学生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
牵头石油地质类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王贵文教授谈到平台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时百感交集,但更多的是骄傲和欣喜。带记者走进实验室时,他看哪里眼睛都闪烁着光芒,在介绍整个实践平台时,始终离不开的词就是——学生,他说,“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作为地质系的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贵文教授的行政、教学、科研任务都繁重且不能怠慢。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繁琐且煞费周折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项设备、器材的采购都要经过精细预算、正规招标,再具体与供应商反复协调。尤其是海外采购,审批手续复杂,汇率时常变动,既耗时间也费心力。事事亲力亲为的他仅采购岩心就往返油田四五次,也曾为一项国外的招标等待、奔波了一年三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支持努力下建成的岩心平台在2011年10月开放使用后,备受学生们的关注和欢迎。开设的两门40人容量的实验课却有300多名学生报选,课程就只能滚动进行,但因为实验教师的培养还未能跟上,依然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王贵文教授虽然每年有100多个学时的教学任务,还有一些进行当中的科研项目,但他依然亲自带每个实验室的实验课程。他告诉记者,实验室后备教师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实验室建成了,师资力量跟不上,一部分学生无法享用实验室,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影响。
墙壁上精心设计制作的展板凝结着实践教学团队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及实践教学精神。王贵文教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实验室师生互动管理软件,老师可监控同学们的实验过程,同时学生也可随时向老师反映问题,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时互动。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他对学生的倾心倾力,对教学的全神贯注。
他不想多谈自己,记者每次都得苦苦追问他做了什么、付出了哪些,但他所言所说都是实验室、实践、教学,到最后,他才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这个实验室了不起,但不是我多了不起,而是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下它所承载的意义了不起。想想我来到石大这么多年,做科研、搞教学多年,可这个实验室是最让我骄傲的,是能够留给后来人,并且使得众多学生受益的财富,付出再多的努力都值得。”
文/张旸 图/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