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创新超越的新引擎
——中国石油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综述
期次:第927/928期
阅读:792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正式立项并投入全面运行。
这一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成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工作重心。
在4年多的建设进程中,学校不断强化领导,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多方筹措配套资金,圆满完成了各项目的建设目标,石油石化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力增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为实现建设成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学校“211工程”三期学科建设所遵循的总方针。
4年多来,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实现国家油气资源创新平台重点突破为目标,以提升重点学科水平,打造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根本,坚持提升学科水平与增强服务能力相结合,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在重点学科建设上,学校贯彻“全局观念、战略思维、系统思想、国际视野、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学科建设坚持“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明确一个重点研究领域,确立一个主打研究方向,搭建一个学科发展创新平台,形成一项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校围绕石油勘探开发与转化利用的重点课题,确立了8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各建设项目围绕“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各项目建设均取得了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学科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全面提升了学校的重点学科水平和整体实力。
“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发展,是“211工程”三期建设的一个亮点。
“211工程”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各建设项目加强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积极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和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任务,解决油田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与国外著名大学进行科研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依托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实验平台,提升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学科平台条件建设促进了科研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通过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也为学科平台条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这种“产、学、研”相结合,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做法,一方面解决了项目配套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科建设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相结合,解决企业生产实际的难点、热点和重点课题,使学科发展得到源头活水,同时也探索了学科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圆满完成了“211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
规范有序的项目管理和运行机制,使“211工程”项目建设有章可循,科学高效。
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管理办法和文件精神,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改进管理体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思想统一、协调有力,保证了各建设项目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技术路径清晰、运行有序。
着眼于学科的共同发展,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和学术带头人率先垂范,明确责任和任务,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完善投入与产出的效绩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建设成效的评估机制,对形成稳定研究队伍和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课题组在实验装备建设中给予重点支持,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学科建设项目实行了团队管理、团队考核和团队激励机制,公共仪器集中管理,专人负责,有偿使用,从而保障项目整体良性运行。重点学科项目引入同行专家论证机制,项目建设组定期组织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就学科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研讨、论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学科具体建设项目实行开放申请、择优立项,确保建设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第十次党代会上,中国石油大学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针、发展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向着把学校建设成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要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着力实现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条件保障等五个方面的重点突破。“211工程”三期建设围绕突出重点、追求卓越,汇聚队伍、培育英才,注重基础、加强创新,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的战略思想,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增添了强劲的新动力。
数字看发展
11: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已达到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33个,专业学位类别4个。
818/944:ESI只针对近11年来科研机构按论文被引总次数排列在前1%的学科进行排名,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目前,工程学学科全球有1217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进入ESI学科排行,中国石油大学列第944位;化学学科全球有1047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进入ESI学科排行,中国石油大学列第818位。
2278/5138:“211工程”三期建设期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278项,横向项目5138项,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9项(其中北京1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46项(其中北京109项)。
37:近几年,学校高层次人才从19人增加到37人,教育部创新团队从3个增加到6个,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从2个增加到3个。
28116.57:截至2011年年底,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116.57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到位6000万元;学校执行自筹资金22106.57万元。
前瞻:设想和建议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2011计划”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学科建设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突出行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积极与国有石油公司等国内外创新主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努力争取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的投入,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实验室等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力争在石油工程领域建成一个独立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强化传统学科优势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具有鲜明石油石化特色的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实施“攀登计划”,保持传统学科优势;实施提升计划,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突出学科建设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强化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理论探索深度,在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文章,多出创新性成果,力争使学校ESI学科排名有较大进步,实现学科建设“入主流,求卓越”。
拓展新兴交叉学科
实施培育计划,以成立三大研究院、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等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为契机,加快建设非常规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能源发展战略、能源舆情等新兴交叉学科,着力开展致密砂岩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形成、成藏、分布评价、勘探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使相关领域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主要基地,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流的学术大师和优秀的创新团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今后,学校要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在院士、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上下工夫,同时加大青年拔尖人才特别是国外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在若干重点学科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逐渐形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学科国际化的进程,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访问,鼓励教师出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积极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与国外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鼓励教师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论文,提高ESI收录率,努力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途径,努力培养能适应油气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促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制定学科负责人激励政策,加强学科组和学科团队建设,长远规划学科发展,培养学科负责人后备队伍,在部分重点学科领域实行团队考核,探索建设学科特区和人才特区,给予学科团队带头人更多的管理权限,探索进行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要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性,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自由探索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