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成果概述
需求为导向特色是基础创新作引领
期次:第927/928期
阅读:765
中国石油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共8个,分别是:复杂地质条件油气成藏与剩余油预测、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复杂条件下油气钻井与完井、复杂油气资源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油气管道输送理论与关键技术、重油轻质化理论及关键技术、油气转化催化理论与催化剂、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经过4年的立项建设,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均圆满完成了建设目标和任务,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条件、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建设成效,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复杂地质条件油气成藏与剩余油预测
该项目充分发挥“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的带动辐射作用,经过4年的建设,学科石油特色更加鲜明,已成为石油地质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该项目几年中新聘院士3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新增1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学术队伍进一步优化;研制和引进一批分析测试设备,有效提升了实验室设备水平,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油气资源与探测实验平台;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多个项目和课题,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气资源富集理论与分布预测、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等方面形成了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加强了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从2009年开始连续开办3届全英文国际研究生班。
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
经过4年的建设,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项目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学科整体实力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
该项目先后引进了2位“千人计划”国家级人才和6位留学归国博士,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称号;开发了激光地震物理模型实验系统、岩石物理测量系统、三维岩石物理数值模拟系统和高精度传感器实验系统,提高了实验室水平,支撑建成了“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方面进一步聚焦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非均质油气藏探测中的地球物理基础理论”问题,以第一单位承担了国家地球物理领域第一个“973”项目“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并以优秀成绩通过了科技部验收,取得了多项理论成果,研发了“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Geo_GMES)”,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三大石油公司;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显著提高,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已成为我国油气地球物理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复杂条件下油气钻井与完井
该项目着眼于复杂油气井工程领域,以复杂条件下油气钻井与完井的优化设计、高效作业与过程控制作为主要研究目标。
经过“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油气井工程学科队伍进一步壮大,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名,拥有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油气钻完井力学与控制工程、油气井流体力学及高效破岩、油气钻完井化学与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均加强了平台建设;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个、国家“973”项目1个、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个及面上项目21个,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4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获得应用实效,受到石油企业及广大同行的普遍关注;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培养质量均有提高,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复杂油气资源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经过“211工程”三期建设,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逐步成长为国内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重要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国际知名度大幅提高。本学科充分发挥“211工程”前两期建设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在复杂油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等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开拓了非常规气资源开发技术新的研究方向,为学校成立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奠定了基础。
该学科拥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初步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学术队伍,拥有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或研究中心。在科学研究方面,学科紧密结合我国油气发展的需求,在非常规资源开采领域加大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在煤层气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以及二氧化碳埋存与利用等方向开展了研究,形成了4项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与英国赫尔—瓦特大学联合培养油藏工程管理硕士105人,在校本科海外留学生达到近300人。
油气管道输送理论与关键技术
该项目针对西部油气东送、深海油气开发等重大需求,围绕油气长距离管道输送理论与技术、多相流理论与油气田集输技术、油气储运装备与施工技术等三个主要方向开展了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学历与学缘结构进一步改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在国内高校油气储运学科中的领先地位更加突出;平台建设方面,学科实验室进入“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其“管道储运工艺实验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国家验收;科学研究方面,培育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方向,解决油气储运领域重大科学及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能力大幅增强;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该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人才培养质量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篇,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际合作科研取得实质性突破,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扩大。
重油轻质化理论及关键技术
该项目针对重油化学、重油轻质化、过程装备与节能等研究方向,围绕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资源高效转化创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
在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支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多名优秀中青年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名;进一步完善了4个公共研究平台,形成了10项标志性成果;项目建设期间,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平台的硬件建设、研究方向的拓展及研究内容的深化;项目建设重视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解决了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难题,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在行业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重质油梯级分离新技术、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水合物法分离气体混合物等多项具有原创性的新技术已进入工业试验阶段,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产业化。
油气转化催化理论与催化剂
“油气转化催化理论与催化剂”项目以催化新材料与催化剂制备新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加工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工程等三个具有鲜明石油石化特色的学科方向建设为核心,目前已成为我国石油加工催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油气转化催化理论与催化剂”项目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新增“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着眼于石油化工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有显著提高,构建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催化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工业催化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项;建成了3个公共研究平台,形成了4项标志性成果;项目建设期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在新型催化材料合成、重油加工催化剂、清洁油品生产催化剂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研发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
经过“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在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围绕国家油气工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需求,基本建立起以油气生产和加工为主要特色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开展安全学科前沿课题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基本设施、条件与能力,已成为我国油气安全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4年间,该学科新增“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促进相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成了由知名专家领衔、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充满技术创新活力、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创新团队;新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10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安全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全日制在校生培养体系安全生产培训继续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