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机制搭建平台完善体系打造优势
期次:第927/928期
阅读:794
“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满足国家油气资源战略发展需要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通过4年的实施,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支持下,学校多方筹措配套资金,通过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了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研究生的待遇普遍提高;通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等项目进一步激励创新,初步构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传统培养的基础上,辅以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平台、联合培养基地、人文环境等建设,建立了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多层次多规格的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在特色优势学科高水平博士培养方面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形成了特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初步建立了研究生国际流动机制,提高了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学校取得了以获得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标志的一批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获得了“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荣誉称号。学校的研究生整体培养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就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作为石油石化行业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要继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符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体系及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模式;要进一步统筹本硕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要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特区,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要继续推进对外合作培养与交流,完善研究生国际流动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实验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一级学科口径甚至跨一级学科建设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要继续深化“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建立更高水平、管理更加规范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推动校企联合协同创新;要与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衔接,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探索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工程博士”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