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石大——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征文选登

三代人的石大缘

□李云鹏董人瑞(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厂56-3班)

    期次:第943期    阅读:786   


  1956年9月初,我们来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北京石油学院迎接新生的车,把我们拉到了56楼前。这是一所1953年成立,专门为石油工业培养人才的新大学。那时,56楼刚交工,我们搬进去时,墙还没干透。就是从这里,我们开始了难忘的大学生活。
  我们俩都是机械系新生,被分在炼厂机械专业的56-3班。带着新奇兴奋的心情,我们很快就投入到紧张、丰富的学生生活中去了。我们的数学课是张希陆教授主讲,物理课是沈本善教授主讲,画法几何课是姚德惠老师主讲,金相课是贾锡彤教授主讲。老师们精彩的授课,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而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也每天潜移默化地教导着我们,并深刻影响了我们此后的人生道路。
  当时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又丰富的,有习题课,实验课,有金工实习、下厂实习……在这里,我们真的像雨露滋润的小苗一样,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认识能力都在提高。除了学习外,学校还组织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人的形势报告,周末的文艺演出,热火朝天的体育活动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北京石油学院学习的五年,正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建立的时期,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党务干部、政工干部细致耐心的交流引导,对于我们这些青年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回忆起来,在母校,我们除了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强健了身体之外,更收获了最宝贵的、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建立起了人生的理想与信念,这就是:
  要坚决跟党走,有了共产党,才有新中国,我才能读大学,才能有我的今天;要吃苦耐劳,实干拼搏,这一辈子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要服务国家的需要,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所在的岗位,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出成绩,才能有所作为。
  这些理想和信念伴随我们几十年,成为我们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遇到什么困难,仍然能够坚定方向、努力拼搏的力量源泉。已走过大半生的我俩,深感理想与信念对于青年的重要性,感谢北京石油学院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
  上世纪60年代初,祖国石油工业大发展,石油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从1960年开始,东北、西南、西安、江汉、新疆、承德等一大批石油院校陆续成立,需要一批北京石油学院的毕业生去从事石油教育工作。在这样的需要召唤下,我们俩一起被分配到了位于大庆油田的正在筹建中的东北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前身)。从此,我们加入了石油高等教育的队伍,一生从事石油高等教育工作。可以说,我们是与祖国的石油工业、石油高等教育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
  初到高寒地区,有些不适应那里的环境。但是,为了早日走上讲台,成为合格的教师,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为了办好新建的东北石油学院,我们不懈努力,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那时叫作“冷板凳功夫”,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扑下身子,全神贯注刻苦钻研。改革开放后,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我们又承担了科研任务,为东北石油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和鼓励。1994年,我们双双被调回母校,一个从事管理工作,另一个继续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当时学校已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
  我们的儿子与儿媳妇也都是学化工机械的,大学毕业后进入石油企业工作了七八年。随着新知识、新技术迅速发展,新设备日新月异,他们深感知识与能力的不足,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他俩考入了石油大学(北京)机电学院攻读研究生,分别师从董守平教授、崔立山教授、付雅琳教授等。那时的母校,拥有了更多高水平的老师,有现代化的科研设备,有一流的科研课题。在石油大学(北京)的三年里,他们的业务基础、知识水平、外语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在石油大学(北京)的文化熏陶下,他们的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毕业后,他们回到石油企业工作,很快就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如今,他们正在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他们应做的贡献。
  如今,我们俩都已是76岁的老人了,正在“执子之手,携子赴老”。
  我们惟一的孙子,生长在石油职工之家,受到家庭的影响,也热爱石油专业,已于2012年考入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当他进入石大校园后,第一感觉就是不仅美丽、整洁,而且亲切无比。回来后总是对我们说学校教学水平高,管理严格有序,学校的饭菜好吃,学校的科研水平更高,教室、实验室都是现代化、高水平的,老师同学都热情文明。他热爱自己的学校。
  中国石油大学是我们祖孙三代人人生道路的出发点。我们有幸与石大结下不解的情缘,对母校的一草一木,对每一位石大人都充满了热爱与感激之情!
  我们热爱中国石油大学!
  我们感谢中国石油大学!
  征文投稿: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报编辑部 邮编:102249 电子信箱:xbbjb@cup.edu.cn 传真:010-89733230 联系电话:010-8973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