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德育为先突出特色争创一流

———中国石油大学德育与学生工作综述

    期次:第944期    阅读:787   

  回顾成就
五年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生工作部门和党员干部、师生员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推动了学校德育与学生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德育为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构建了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
  政治过硬,学生党团建设工作跃上新台阶。为适应人才培养方式需求,学校及时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覆盖面,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不断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作风优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学校不断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队伍的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
  以人为本,学生成才保障体系日渐完善。学校已建立“奖、贷、助、勤、免、补、偿”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体系”和危机预防及干预的五级系统。
  勇于超越,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积极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创办校院两级品牌活动,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品牌。学校努力优化育人的软硬件环境,着力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蓬勃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履行使命,大学生就业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学校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配合、院系承担、全员参与”的校院两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五年来,学校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
  常抓不懈,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学校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切实保证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总结经验
回顾五年来的德育与学生工作,我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进一步加深了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原则。构建了“党委领导、党政共管、专兼结合、全校配合”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这是学校德育与学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学生“内涵发展、开拓创新”的工作重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这是学校德育与学生工作的基本定位。
  坚持“依托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平台。政产学研平台建设与学生工作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这是学校德育与学生工作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这是学校德育与学生工作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新形势新要求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学校确立了德育与学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继续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使命,以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平台为依托,以建设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为关键,以创新学生工作体系为保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特色,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此,学校提出了今后五年德育与学生工作“突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突出特色”,就是要以中国石油传统文化为引领,保持传统优势,突出工作特色,努力造就卓越的石油石化行业和国民经济急需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争创一流”,就是要以“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为根本指针,用科学的工作理念和优良的工作业绩,使德育与学生工作进一步接近并达到全国同类高校的领先水平。
  主要任务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十八大会议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组织的先锋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班级精细化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新途径。
  要进一步加强五项制度建设,保持拥有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有力武器:坚持和完善“德才兼备、严格选拔”的“辅导员准入制度”;完善“学用结合,理论创新”的“辅导员工作研究制度”;强化落实“全面覆盖,分层推进”的“学生干部培训制度”;继续认真落实“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创造条件、成长成才”的“学生干部个人发展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使专职辅导员队伍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按照1:120-150配备。
  要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和学科优势,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科技竞赛体系。建立完善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实践基地和专题讲座“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拓宽社会实践新战场和志愿服务新渠道。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多种评价方式。
  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系列化、品牌化和特色化“三大建设”。以大学生活动中心为主阵地,构建包括校园文化景观、校史展览馆、育才厅等在内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要以学校60周年校庆为契机,争取获得更多的奖助学项目,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优化资助结构;以学生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为契机,不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锻炼提供条件,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及善后工作系统,构建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咨询紧密结合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以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项目建设和示范性就业中心深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就业服务和帮扶体系和就业市场建设机制,继续保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全国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