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石大——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征文选登

校园点滴情深无限

    期次:第945期    阅读:692   

  □李世禄(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物探56-3班
我是北京石油学院物56-3班的学生,我很怀念我的母校。
  当年,我从一个小县城来到京城,对偌大的校园感到新鲜和自豪。尽管那时学习很紧张,常常把星期天当作“星期七”过,但是生活紧张活泼,节假日各种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令人难以忘怀。
  记得那时过元旦和春节时,院系总是特别关照留校学生的生活安排。新年时,阎子元、孙卓夫、贾皞等院领导会亲自到大礼堂和同学们联欢,一起听零点钟声;春节的文娱活动就更多了,到空军部队野营、参加摄影讲习班、到专门的娱乐室活动等等。学校还经常邀请中央乐团、中央广播乐团、中央歌舞团、总政文工团、铁道文工团、煤炭文工团等到学校演出。据说阎院长和梅兰芳熟识,所以还能请到梅兰芳的高徒梅葆玖、杜近芳、赵燕侠等名演员来院演出,真是荣幸之极!有一次,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先生应邀来院里作报告,老先生身体很棒,边说边表演,说得大汗淋漓,讲到最后,寒冬中也只穿件衬衫,令人赞叹钦佩。就连打破世界记录的陈镜开,也曾应邀来学院进行举重表演。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校园生活的这些点点滴滴我仍然记忆犹新,心存感激。
  当年上学时,白天上课,晚上自习,我时时感到快乐自由,如鱼得水,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紧张。同学们形容说像打仗,因为上课的教室不是固定的,每堂课都得换教室。化学课在炼制楼,物理课在南教楼,地质课在地质楼,画法几何课在北教楼,马列主义课又在地质楼。既有小班上课也有大班上课,马列主义课则是地质系全年级一起上课。尽管奔波,但同学们都乐此不疲地奔跑着按时上课。课堂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这里我说说马列主义课。马列主义课因为人多,安排在地质楼的阶梯教室419上课。419教室很大,那时又无扩音器,坐远了怕听不清,所以我每次都早早去,坐在前面。其实大家都喜欢上这门课,因为教我们这门课的老师是政治教研室的副主任蒋士飞先生,他是上海人,说普通话上海口音很重。他在介绍列宁批判左派幼稚病时,说得很风趣,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蒋老师抨击民粹派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民粹派的实质是蔑视群众。他说民粹派的核心观点是“撞中就是撞忙”(群众就是群盲)。他的话常常让同学们会心大笑。类似这样的历史结论真是一语中的,警醒世人,教诲极深,今天还很受用。这正是我上马列主义课刻骨铭心的记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怀念当日的师长,祝愿老师们安康长寿。
  我在北京石油学院学习五年,最让我难忘的是全院性的体育锻炼。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是除星期天外,全院师生天天都全体出动,两个大操场包括器械场和夏天的游泳池、冬天的溜冰场,下午四点半钟后,都是人声鼎沸,师生们从各个方向——实验室、阅览室、教室、宿舍各处走出来,来到大操场、器械场、马路上、空地上,开展名目繁多的体育运动,球类、单杠、双杠、吊环、举重、游泳、溜冰、体操、跑步等等,项目任由自己选择,要找教师指导也能随时随地找到,因为老师全在运动场上。我的太极拳就是那时学会的,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俯卧撑、双杠和跑步,而我同宿舍的调干生倪慧康特别喜欢长跑。据他说,常常是大家成群结队地绕着当时的北京矿业学院跑,再从五道口跑回来,有坚持不了的,就步行一段后再跑,大家相互鼓励和关照,气氛十分融洽欢快。可惜我体质欠佳,只能选择自己合适的项目。
  那种全院师生一起锻炼的场面十分壮观,人人都主动积极,情绪高涨,通常是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才各自散去,洗脸、洗澡和晚餐。我至今还十分想念和留恋这种全民健身的热烈情景,这是我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不知今天学校这个传统是否还保持着,我祝愿学友们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