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石大———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征文选登
难忘的岁月永远的财富
期次:第962期
阅读:1112
□孙崇仁(华东石油学院1972级勘探系测井专业2班)
我是中国石油大学(原华东石油学院)1975届的毕业生。和“文化大革命”之前以及之后的大学生们不同,我们叫“工农兵大学生”。1968年,我作为知青从沈阳下乡到了盘锦,1970年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召唤下,参加了下辽河会战,自此在石油战线上一干就是40多年。1972年,我被组织推荐到华东石油学院学习,毕业后又回到辽河油田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末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到2010年60岁时从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职位上退下来,我在党务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
今年10月,中国石油大学将迎来六十华诞。作为一名老校友,我在深深感激母校对我的培养的同时,也很为母校的发展壮大而高兴,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大学校园生活,一切仿佛就在昨天,真是感慨万千。退休后,我一直就想花点儿时间好好回忆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母校校庆正好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和由头。
学到了知识,经受了锻炼,加速了成熟,大学生活为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大学的青春岁月令人难忘,也带给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认真想想,大学生活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似乎有很多东西想说,恩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纯真友谊,知识的极大丰富,视野的无限拓展等等,很多很多。我上大学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学校我除了学到了石油测井专业知识外,更多的是接受了大学校园氛围的熏陶和各种自由思想的滋养洗礼,增进了我对社会的认识。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意志品质得到了很好的磨练,自己的思想由此进一步走向成熟。这些对我日后的成长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还记得,当时的华东石油学院是边建设、边办学,师生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而今,母校已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并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尽管中国石油大学历经几次更名、重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十年积淀形成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不断地被一批又一批学子带到工作岗位上传承和发扬,成为推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应当说,这十六个字,塑造了我们石大学子的精神品格,也给我们每个石大学子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事业观的引领。
我始终认为,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最好回报,就是走出校门后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体现石大学子的价值,为国家和石油工业做出贡献。
1975年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了辽河油田。那时的辽河油田正是热火朝天的创业时期。怀着美好理想,带着满腔热情,我投入到了建设辽河油田的大潮中。上大学前,我就已经是测井小队的队长了,大学毕业回来后接着当小队长,1978年任基层队的指导员。从1978年开始,我先后担任过基层指导员、团委书记、党委书记等职务;从1996年起,先后担任辽河油田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副书记、中国石油驻辽西地区企业协调组组长、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中共盘锦市委副书记、辽宁省委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等职务,并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可以说,我的成长与进步伴随了辽河油田开发建设的四十年,我亲身经历了油田的建设发展,看到辽河油田原油年产量从会战初期不足百万吨到1995年1552万吨的辉煌与艰辛,感受到了油田业务结构调整给油田广大干部员工带来的心理困惑和纠结,也品尝到了辽河油田原油产量在千万吨水平线上连续稳产27年的喜悦与欣慰,更体会到了辽河石油人的忠诚与善良。因此说,我是在辽河油田的不断发展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近十年是担任企业党委的主要领导职务。最难忘记也最令我自豪的是,在担任辽河油田主要领导期间,我同班子成员共同经历了企业分开分立、重组整合等一系列重大体制变革,共同面对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石油企业的冲击,党政同心,调结构、谋思路,干群同力,献计策、增效益,使企业的发展迈过了一道道难关,破解了企业发展中一个个难题,重组整合后的辽河油田始终沿着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不断前行。
打造辽河“家”文化,汇聚企业发展正能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母校的文化熏陶造就了我们那一代人,也让我对企业文化建设始终高度关注。我在担任辽河油田党委主要领导期间,根据新的形势,大力倡导并推动了具有时代特征、石油特点、辽河特色的辽河“家”文化的建设,使辽河油田的发展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从大学到企业,我没有离开过石油,在这个行业,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是我们石油人四海为家、报效祖国的真实写照,也是石油人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辽河油田开发建设40年,30多万职工家属形成了深厚的油缘、地缘和血缘关系,以及亲情、友情和爱情纽带,以油田为家、以油田为荣的家园意识已被广大职工家属普遍认可。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推进了以“和谐、发展、幸福”为核心内容的辽河“家”文化,形成了“我是石油人、辽河是我家、我与企业同创业共发展”的辽河油田“家”文化创建主题,“关爱员工、关心企业、关注社会”的团队精神,“情感建家、民主建家、制度建家、学习建家、品牌建家、平安建家”的六建家途径,“构建人企价值共融的情感共同体,建设和谐之家;构建人企价值共创的责任共同体,建设发展之家;构建人企价值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建设幸福之家”的文化愿景。
围绕这个“家”字,我们把企业发展与员工福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辽河油田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实施一系列关爱员工的措施,特别是针对困难职工群体做出了“四不让”承诺,即“决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决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决不让一户困难职工看不起病、决不让一户特困职工子女就不了业”,建立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
从2007年开始,我们还启动了EAP(员工帮助计划)工程,成立了职业生涯导航组、人际关系调适组、特殊群体心理辅导组、婚姻家庭指导组、职业紧张预防干预组等8个小组,深入基层开展心理沟通疏导工作,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工人日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我们的经验做法,并称这是“企业给员工的额外福利”。
辽河油田企业文化的源头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辽河油田“家”文化的建设正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新的传承和发展。辽河“家”文化的潜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得到较好释放,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特别是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升员工素质、安全环保、矿区稳定和谐建设等方面,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辽河油田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建国60年中国文化管理典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我也非常欣慰自己为此付出了努力,收获了成果。
创新实施党委“五个一”系统工程,开创国企党建新模式
从会战创业年代到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特别是经历了中国石油1999年分开分立和2008年重组整合,辽河油田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所未有的体制变化使未上市企业发展、职工队伍和谐稳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变化的新形势,结合辽河油田党建工作实际,我同辽河油田党委一班人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辽河油田创新实施了党委“五个一”系统工程,也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巅峰。
“五个一”系统工程,即与时俱进服务好“第一要务”,求真务实抓好“第一责任者”,拓宽思路开发好“第一资源”,面向市场打造好“第一品牌”,以人为本把握好“第一信号”,从解决“怎么抓、抓什么”问题入手,重新明确了党委工作的思路和定位。
辽河油田分开分立后,未上市部分的辽河石油勘探局“人往哪里去、活到哪里找、钱从哪里来”三大难题非常突出。2005年,作为当时的勘探局党委书记,我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了“4442”发展思路,用了三年时间再造了一个“辽河石油勘探局”,经济发展实现了翻一番,成为中国石油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成长性的未上市企业,开创了辽河油田分开分立以来“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矿区变化最大、职工得实惠最多”的新局面。
200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再次推进专业化重组,重组整合后,上市部分的辽河油田公司托管辽河石油勘探局,勘探局不设党委,我改任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当时,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未上市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公司党委及时在全油田组织开展了“形势、责任、目标”主题教育等活动,提出并制定了“5553”发展思路,使企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坚定了干部职工发展信心,企业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为辽河油田发展营造了良好、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和坚定的思想基础,油田各项业务逐步实现了全面均衡发展。
通过实施党委“五个一”系统工程,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党建工作融入了中心、进入了管理,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保证,助推了辽河油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辽河油田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我先后受邀到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中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大学等做了60多场交流报告。
石大精神如弦歌,辽河深情藏沃土。短暂的大学生活,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的辽河岁月将我的事业推向了巅峰。这些年来,我坚持“做事先做人”的信条,对企业忠诚,对工作负责,对事业始终充满激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可能光凭我个人的热情和努力,而是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我很幸运我们有一个积极向上、务实创新的团队,与我共同为辽河油田发展不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
时间过得飞快,我离开石大已经30多年了,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母校对我的培养。我要真诚地对母校说一声“谢谢”,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为国家石油工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孙崇仁,1950年出生,1972年至1975年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测井专业2班,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曾任中国石油驻辽西地区企业协调组组长、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中共盘锦市委副书记、辽宁省委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党的十七大代表,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个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