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六十周年校庆感怀(外二首)

    期次:第964期    阅读:1148   

  □张嗣伟(原石油大学(北京)校长)
历尽沧桑,六十年、几度变迁。
九间房、艰辛创业,首建石院。⑴
受命仓促迁鲁北,盐碱滩上建校园。⑵
燕山下、老校再奋起,展新颜。⑶
忆往昔,思万千;
看今朝,乐心田。
  喜英才辈出、桃李争妍。
踏遍神州献石油,迈出国门谱新篇。
梦百年、创能源学府,换新天。⑷
  ⑴1953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九间房村一带,我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创建。
  ⑵根据石油部军管会的命令,1969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仅用两周的时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省东营地区,从1970年1月起,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⑶1988年2月,国家教委同意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实行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办学,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⑷我的梦想,就是学校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建设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崭新的能源大学。
沁园春
和胡莹君学长

岁月如歌,人生若寄,往事如烟。
  忆莘莘学子,
会集清华,
切磋学问,
说地谈天。
  为献石油,求学石院,
校舍简陋无怨言⑴。
君记否?
笑风餐雨沐,冰雪磨砺⑵。
欣逢“一五”大业⑶,
龙腾虎跃身手大显。
  奉献数十载,
北闯松辽,
南下粤海⑷,
踊跃征西⑸。
历经坎坷,
不畏艰险,
只为中华快奋起。
  终无悔,
养怡得永年⑹,休唱黄鸡⑺。
  ⑴1953年10月初,北京石油学院建校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就在校园建设工地的一块空地上举行,而当时师生上课都在砖瓦平房的临时教室。
  ⑵建校初期,师生们冬天仍在四面通风、用席棚盖的临时食堂用餐,在露天的水槽中洗漱。
  ⑶1955年我们大学毕业时,我国正在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⑷粤海指广州。
  ⑸1955年毕业前夕,许多同学在填写分配志愿时,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去玉门和刚开发的柴达木、克拉玛依油田等西部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⑹本于曹操的《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乐观地修身养性可以延年益寿。
  ⑺本于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休将白发唱黄鸡,是苏轼用以自勉,不要因年老就消极悲观的诗句。(“黄鸡催晓”是白居易用于感叹人生易老的一句诗。)
大学同窗西湖聚会抒怀
(一)
劳燕分飞各东西,西湖相聚喜空前。
同窗重逢久无语,心潮澎湃忆当年。
(二)
清华学堂勤攻读,荷塘月色笑语添。
东操场上雄姿展,青年园中舞翩跹。
(三)
怀仁堂里发号令,转战南北无怨言。
油田炼厂酬壮志,喜看神州换新颜。
(四)
往事如烟堪回首,成就大小皆贡献。
心态平和身体健,夕阳必定红满天。
  这首诗为2009年老同学杭州聚会时所作。
  作者简介:张嗣伟,1935年出生于江西赣州,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转入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学习,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石油矿场机械教研室主任,石油机械研究室主任,机械系主任,院长科研助理。1988年后历任北京研究生部主任,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1994年任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