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年,学校成立非常规天然气、新能源、提高采收率三大研究院。

2006 年,学校成为国家“优 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2012 年,学校召开“211 工 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专家 验收会。

鲜明的学科特色是学校立命之本,发展之基,是学校特色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作为大学建设的核心工程,学科的发展既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带动学校发展的龙头。
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努力,学校目前已建成了一批直接为石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石油石化主干学科。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等5个二级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基本覆盖了油气工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在石油石化领域优势突出。
2006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平台以5个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以4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通过平台中的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相互支撑,将涵盖的16个二级学科凝练为“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技术”、“复杂油气工程理论与技术”与“油气高效清洁转化理论与技术”3个研究方向。它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了我校的传统特色学科,石油石化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影响,为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特色化战略,不断整合学科建设资源,特别是依托“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构建了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学校在巩固、加强、改造石油石化等领域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加强国家能源战略研究,拓展与能源相关的学科领域,加强对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扶持,形成了覆盖面宽的学科布局和层次较为合理的学科结构,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以及11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授权点涵盖20个工程领域。学校专业覆盖工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8个学科门类。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形成了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2011年之后,学校先后成立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积极拓展与能源相关的学科领域。
2012年,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5个国家重点学科一致通过专家验收,学校化学学科与工程学科首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排名。2013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国石油大学共有5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十强,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蝉联全国第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七,地质学学科位列全国第八,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十。
盘点
国家重点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化学工艺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工业催化
北京市重点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
低碳能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材料学
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第一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第二
安全科学与工程 第七
地质学 第八
化学工程与技术 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