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篇

厚积薄发开拓创新

    期次:第971期    阅读:685   




  2011 年,学校作为第一责任单位的国家油气重大 专项项目“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十一 五”任务合同顺利通过验收。


学校2007 年以来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


  
建校至今,学校科研工作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并始终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石油石化工业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科研工作一以贯之的不变主题。
  按照“瞄准大需求,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作出大贡献”的思路,学校强化在石油石化学科传统领域的研究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依托“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组织优势学科和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覆盖了石油工业上中下游及基础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
  北京石油学院建校初期,就坚持面向石油工业办学,承载起培养石油工业急需的技术人才、解决石油工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的重大使命,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紧密融为一体,“科研要面向生产,科研必须同生产相结合”成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2003年,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加强了学校与石油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并给学校带来了巨大成就。通过积极参加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转化相关的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等,为石油石化企业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关键理论和关键技术;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实验基地等方式,真正实现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发展办学思路。
  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以及3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并在油气成藏与分布、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技术、油气井工程、油田化学与提高采收率、重质油加工、油气储运等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学校紧紧围绕石油石化工业发展需要,密切跟踪石油科技前沿发展趋势,与石油石化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超前储备技术研究,着力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拓宽研究领域和合作渠道,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特色技术,如叠合盆地演化历史及海相大油气田成藏机理研究、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新一代声波测井仪的研发与复杂油层识别技术研究、复杂深井和大位移井安全高效钻井理论与技术研究、重油催化裂化后反应系统关键装备技术等,一些科研成果已在企业中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拓展合作渠道,积极开展深水海洋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煤层气、低碳能源以及能源发展战略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加强了与军工企业、民营企业、各级政府的科研合作,与传统研究领域形成了雁型发展态势。
  学校自“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共2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0项。科研经费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盘点
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气体能源开发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多相分离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
油气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油气生产过程安全事故预防与控制基础研究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油气装备材料失效与腐蚀防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油气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温室气体封存与石油开采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石油数据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能源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
CNPC催化重点实验室
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
中石化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另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室15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研究中心2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研究所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