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学院

    期次:第971期    阅读:1478   
































  
石油工程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石油钻采系,后相继更名为石油开采系、石油工程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和石油工程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石油钻井和油气田开发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1个博士后流动站: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力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1个专业学位硕士: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本科专业: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
  石油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正高职称35人,副高职称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除了常规教学以外,学院还开展了国际石油合作型联合培养、创新班、卓越班、订单班、国际班、专业硕士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现有在校生2339人,其中:博士生167人,硕士生930人,本科生1242人。
  学院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2个国内联合研究机构。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主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2008年以来,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SCI收录205篇,EI收录469篇,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2005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作为第六完成单位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经过60年的发展,学院石油主干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在2013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名列全国第一名,在全国6000余家各专业学科被评估单位中名列前0.3%。
  学院还有一些特色活动和学生组织。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是由石油工程学院发起并承办的一项国际性石油工程设计类赛事,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得到了教育部、三大石油公司等单位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参赛人数和高校连年攀升,从开始的2000人发展到今年的8000人,从最初的16所增加到今年的39所,覆盖了全球六大洲,被誉为石油教育界的“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受邀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石油大会青年论坛上做主题展示。大赛致力于打造石油学子的学习、交流、竞争和分享的平台,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专业素养、作风过硬的复合型未来石油工程师。大赛内容包括比赛作品现场答辩、科技报告会、知识竞赛、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广大石油学子增强了对学术前沿和石油工业发展趋势的了解,提升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专业精神等多方面的软实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SPE学生分会是于2005年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学生SPE组织。2012年获得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总部颁发的“Outstanding Student Chapter”以及“Gold Standard Student Chapter”,全球326个学生分会中只有7家分会获此殊荣。2013年再次荣获“Gold Standard Student Chapter”荣誉称号。
  全国油气资源方向博士生学术论坛每年5月举行,2013年共有来自8个国家包括国外12所石油类高校、国内24所石油类高校的优秀石油学子参与到本次论坛中,壳牌、斯伦贝谢、道达尔等多家全球知名石油企业加入。论坛的主要活动包括博士论坛论文宣讲、国际石油工程知识竞赛、企业文化展、“挖掘你的内驱力”培训等。
  图注: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上学生踊跃答题;②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③学生开展社会实践;④第三届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颁奖典礼;⑤院长奖颁奖典礼;⑥第二届页岩技术国际研讨会;⑦⑧⑨教学科研硕果累累;⑩教学实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