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期次:第971期    阅读:1557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是2010年3月由原资源与信息学院的物探系、测井系,原机电工程学院的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以及原计算机系调整合并而成,现有教职员工130人,是目前学校在职教师最多的学院。学科方向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及电子工程等。这些学科与中国石油大学共成长、同发展,经过长期积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诸方面,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涌现出众多兢兢业业的优秀教师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如中国油气测井高等教育创始人王曰才教授,著名勘探地球物理学家牟永光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袁璞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陈明教授等。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电工教研室成立;1955年,矿场地球物理(测井)教研室成立;1959年,物探教研室成立,自动化教研室成立;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东营,改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应用地球物理和自动化两个学科招收研究生;1988年,石油大学成立,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组成,地球物理系和自动化系成立;1990年,地球物理系与地质系合并成地球科学系,设物探教研室和测井教研室;1994年,电子技术教研室成立;199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2000年,电子信息工程系成立;2001年,地球科学系与盆地中心合并成资源与信息学院,设信息科学与地球物理系(物探、测井);2003年,信息科学与地球物理系成立,测井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石油大学(北京)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0年,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设物探系、测井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软件工程系、教学实验中心。
  学校的快速发展为学院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建院以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反响。几年来,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院注重科技创新,在稳定发展中不断积蓄力量,在厚积薄发中凝练特色,在特色发展中走向卓越。
  学院本科招生专业包括勘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型硕士招生专业包括地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工程硕士招生专业包括地质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博士招生专业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学院的科研平台包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海洋石油勘探数据分析实验室、教育部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工程中心、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油气数据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测井重点研究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中心。
  学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中,2项“973”项目包括深层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2项“863”项目包括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系统研制、高密度地震数据多尺度处理技术;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包括复杂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页岩气储层岩石物理及其地震响应机理研究、页岩储层地震各向异性响应特征研究及应用;2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包括多波地震勘探及裂缝储层预测配套技术、复杂储层测井新方法与探测器研究。
  辉煌属于过去,未来有待开拓!学院全体师生将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开拓进取,追求卓越,认认真真搞教学,扎扎实实做科研,为开创油气探测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图注:①⑥学生开展支教活动;②师生参加在奥地利举行的第73届EAGE年会;③学院承办第11届国际核磁共振显微成像大会;④学生在测井重点实验室做实验;⑤来访专家参观物探重点实验室;⑦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