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校友贺华诞

    期次:第971期    阅读:1530   

  1964年,北京石油学院党委决定派一批年轻的政治辅导员和教师到大庆油田劳动锻炼一年。那时大庆的天气比现在冷,即使到了春天,还会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滴水成冰,戴着大皮帽子,眉毛上始终结着冰霜。但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所有人都坚持下来,没有叫苦,没有退缩,勇敢乐观地面对困难,为我们一生积累了厚重的精神力量。这些力量来自周围的工人同志,他们树立了不怕苦、艰苦奋斗的榜样,尤其是铁人王进喜的教育。当时王铁人在钻井指挥部工作,身体不好,关节炎很严重,我们特意找他座谈了一次。他说了许多话,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至今不忘。他说:“我的关节炎比较严重,有时疼得连一根火柴棍都拿不动,领导要我去住院,可我不能离开钻井队,我要为国家出石油!”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他们在毕业时都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在油田发挥自己的技术骨干作用。
  北京石油学院用大庆精神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石油人才。现如今,当祖国需要石油,需要发展新能源、低碳经济和二氧化碳减排的高科技时,中国石油大学也应该继续用大庆精神育人,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人造石油专业1957级 吴芳云
发展无止境,人才不怕多,有“尖”则灵。希望母校突出新能源人才培养和新能源研发,发展成为新能源人才的摇篮和研发中心,为祖国能源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专业1958级 王逊
能与石油结缘一生,要感谢伴我成长的石油大院,感谢在北京石油学院五年的学习,深深感谢所有给我上过课和没有直接给我上过课的老师们,是他们用知识的火把点亮了我的人生。我同时感到自豪的是,我继承了父亲对石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在我国石油建设中有我们两代人的汗水和辛劳。
  最后,衷心祝愿我的母校中国石油大学继续高歌猛进,硕果累累!
——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3级 张嘉佐
短暂的大学生活,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年来,我坚持“做事先做人”的信条,对企业忠诚,对工作负责,对事业始终充满激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间过得飞快,离开母校已近40年了,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母校对我的培养。我要真诚地对母校说一声“谢谢”,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为国家石油工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测井专业1972级 孙崇仁
六十载艰苦创业,几代人拼搏奉献,中国石油大学已走过60年光辉历程。作为母校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名学生,作为为她的发展默默工作了数十年的一名教职员工,我见证了学校为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祖国富强作出的巨大贡献,始终为能够成为母校的一员而倍感骄傲。
——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油气储运专业1975级 孙兴文
我不止一次用“感恩、知足、珍惜、回报”八个字描述自己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感情。那种从旧的思想观念的禁锢中被解放出来的心情,不曾经历过的人可能是很难理解的。我们都觉得自己那一代人太幸运了,别人上不了大学,我们能上了;别人平平庸庸地忙于生计,我们有条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所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喜出望外的,只有真心去珍惜,感恩,回报。
  离开母校已经三十多年了。如果说“恢复高考”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么大学更是给了我完整的高等教育,打开了我人生另一扇窗,给了我一个崭新的世界。
——华东石油学院机械设计系1977级 黄鸣
今天的石油大学,已冠名“中国”,并分别在北京和青岛拥有了更加美丽、现代的校园。现在的东营,也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各色城市功能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中型城市了。走在黄河尽头的那片土地上,当年我们印象中的蛛丝马迹已很难寻觅。夜不能寐时,回想自己的青春岁月,我还是久久憧憬遥望那些已不再清晰的脚印,那些淡淡的月色,那些琅琅的书声,那些朦胧的感情。
——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矿场机械专业1977级 田树民
石大精神是母校给予我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给了我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法宝”和勇气,我将在石大精神的高地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值此母校六十华诞之际,衷心祝愿母校弦歌浩荡,德业日新;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2000级 张克华
母校六十华诞,作为一名石大学子,能够坚守在油田生产一线,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我们对母校的承诺,我想这就是我们送给母校的最好礼物。曾经培养过我们的母校、师长,也一定会因为有千万个像我们一样遍布祖国各地、默默奉献着的校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最后祝我们的母校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石油院校,祝愿所有的学弟学妹们学有所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2001级 能源
在我离校看母校最后一眼的时候,心中百感交集,七年二千五百五十五个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自己与母校之间原来已有如此之多剪不断的情愫。母校不仅培养了我诸多受益一生的习惯,还丰富了我的心灵,完善了我的性格,在改变我生命轨迹的同时,重新塑造了我的灵魂。我爱你,我的石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2003级 刘东
常常会想象,当我们白发满头时再重归母校,眼前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或许,我们的红旗操场依然不变,那里挥洒着青春与活力;窗明几净的三教依然不变,熙熙攘攘的学子怀抱课本穿梭其中;书香浓郁的图书馆依然不变,巍然传承着石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高大雄伟的科研楼依然不变,夜深人静时窗前仍映着为发展祖国石油事业、为培养专业人才而辛勤工作的老师们的身影。
  石大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这里良好的道德氛围和人文气息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健全了我们人格。历经风雨后,工作上的顺利发展与明朗前景,更令我怀念、感激母校的培育之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2004级 李灿光
我们中有未来的科学家,用智慧去谱写物质文明的乐章;我们中有未来的企业家,用睿智的眼光展望朝阳的方向;我们中有未来的政治家,用心血去书写政治文明的诗篇;我们中有未来的教育家,用缜密的思维预见明天的灿烂。
  中国石油大学,你的历史是一段承前启后的转折,你的历史是一种披荆斩棘的求索,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你必将成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届 朱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