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悠长石大情

    期次:第972期    阅读:1578   






  
展未来踌躇满志,伟业常青

尹道墨,就读于1953级石油地质勘探专业。1957年2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校庆之际,他将自己几十年精心收藏的所有精美岩矿和化石标本毫无保留地捐赠给了石大地球科学学院,向母校六十华诞送上一份厚礼,表达了校友对母校的无限热爱之情。他说,学地质之后对老师讲的课程和地质科学特点及科学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2年,他虽然从教学岗位上走下来,但是他对地质科学的兴趣依然很浓厚。他所捐赠的石头多数是自己采集的。他说:
  “这些岩石和化石标本很有意义,已经保存很多年了,在母校六十岁生日到来之际,我想对多年来培养我的母校献上一份生日礼物,也是对我进入石油大门,进入石油学院,从事石油工作的一个纪念。”
  黄玉杰,地质1956级校友。他说,时光荏苒,57年过去了,昔日师友如今同聚一堂,其乐融融。他带领着地质1956级的老校友们,在三教大厅参观展览,呼唤着老同学的名字,一起握手、拥抱、留影,黄玉杰刻满皱纹的脸上也重新焕发了光彩。“回首石油大学坎坷的60年,我见证了她的崛起、成长和发展。10年前,还没有那么多食堂,没有那么多学生,我当时作为校党办的主任,筹备着母校50岁生日,如今一眨眼,母校60岁了,我也已经退休了,但是石油大学的发展却越来越快,越来越好!”黄玉杰激动地握着记者的手说道。尤其是对于今年校庆“厉行节俭”的方案,一切从简的宗旨,黄玉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校友们相聚的好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师生们表演的节目很精彩,志愿者们很积极热情,我们很满意!”
  回首在石大的点点滴滴,黄玉杰作为老校友给石大的学子们讲述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做学问做事业都要能吃苦耐劳,不能只为自己谋私利。要在其位谋其政,不能碌碌无为没有原则。”他说这是他大半辈子做学问、做行政工作的体会。黄玉杰老校友还代表地质1956级校友,向作为石大的新鲜血液的学生们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同学们能学好专业,学好外语,要全面发展,品德要好,技术要高,本领要强。石大人才济济,大家要再接再厉,为母校争光!”说完,黄玉杰又忙着去招呼和照顾其他的老同学去了,他充满欢乐的背影,穿梭在展厅中。
  李学义,物探和测井专业1959级校友代表。他说:“我们希望石大不断进步和发展,取得成绩的捷报不断的‘喜上眉梢’,发展的远景就像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一样芬芳四溢、朝气蓬勃、前途似锦。”
  我们到校的老同学共有34位,年龄都已超过了70岁,绝大多数人都在颐养天年,同时也帮助自己的子女带好孙子辈。但是我们对母校的感情、对老师的感情、同学之间的友谊一直很深,还会永久保留下去。尽管有部分同学遗憾地过早离开,但是健在的大多数人是抱着乐观向上、享受生活的态度去度过每一天。毕业49年里我们聚会了5次,这次是第6次,其中两次来到母校。母校的巨大变化、飞跃发展的步伐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也让我们对母校的热爱更加深了一步。今天的参观让我们开了眼界,我们也体会到中国石油大学今天面临的重任和挑战。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对学校直接做出贡献,但是我们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而且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只要学校需要,我们还可以为母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为母校华诞献上共同祝愿:祝愿中国石油大学更快发展、攀登高峰、永远向前!”
  刘积文,机电专业1961届校友,提到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她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早上6点就迫不及待地和其他早起的校友一起参观了校园,惊喜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楼比以前更高了,校区比以前更大了。这让她不由得想起当年在母校学习的情景。那个时候,母校刚刚成立三年,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但是刘积文却说,正是经受了这么多的考验,母校才会取得如今的辉煌,而她也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她觉得当年的大学生活很丰富,让她收获颇多。毕业以后,她到远在四川的中石化公司工作,不能常常回到母校,但是她一直惦念着母校,曾参加了母校的50年校庆。对于两次返校,她激动地说,短短十年,母校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相信母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她觉得,母校还应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她对母校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夏景达,北京石油学院1965届炼制系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原抚顺石油一厂,现已退休。他说,同学们见面感到特别亲切,一起聊天谈过去的生活有许许多多的感触。虽然过去校园生活比较艰苦,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大家心里想的都是努力学习,毕业之后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力量,那种热情,那种勤奋的精神回忆起来很自豪,当唱到《我为祖国献石油》、《勘探队员之歌》时依然心潮澎湃。现在同宿舍的、同班同学的名字他都记得。他还写了一首诗表达对母校生日的祝福:石大岁月最感人,母校风貌常入梦,师生情谊久益深,确立青春报国志,更树科技攀峰心,誓为国梦添能量,翻山入海建功勋。
  张俊杰,1996年本科毕业于工商管理学院营销专业,现在北京市工商局工作。他说,他是1992年上的大学,那时候学校搬到昌平不久,每天都是绕着学校东门的路去上课,校园里面都在施工,图书馆、一教、二教都在建设。当时学校只有500多人。他说:“我在北京工作,能够经常回到学校看看,每次回来都倍感亲切。母校人气很旺,人才济济,学校建设发展也是蒸蒸日上。祝愿母校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田乃林,1996年在中国石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本科为石油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为油气田开发,现任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她说,自从毕业之后这是第一次回到母校。最大的感受就是校园变漂亮了,人文气息更浓了,学生更青春靓丽了,校园氛围更轻松了。这也是几代石油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她记得上学期间图书馆还在建设当中,学校周边也是一片荒凉,也没有如今这么完善的设施和娱乐项目。在学校,唯一的娱乐就是在地下舞厅学跳舞。教学楼里的桌椅现在焕然一新。但是难忘的,还是大家披星戴月,刻苦学习的那段时光,尽管条件艰苦,可是学习起来真是不知疲倦。她说:“今年的校庆让我们校友感觉耳目一新,回来的全是熟悉的校友,见到的都是石油人,感到很亲切。就连联谊会也全是校友和师生共同自编自导自演的,我很自豪也很喜欢这次校庆平凡质朴的感觉。”
  周城光,2003届机电专业硕士,他对母校别有一番深切的感情,在本硕连读的7年里,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深切情谊让他现在想起来都记忆犹新。他觉得是母校为他提供这样的机会,不仅让他能够受到高等教育,从老师那里获得新知识,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让他在这里结识了新的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次参加校庆,他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很是高兴,与老同学一起回忆起当年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几乎每天形影不离,一起学习,一起出去游玩,他觉得母校校庆为自己和老同学见面提供了来之不易的机会。这次参加校庆活动,他还带了儿子一起参观母校。他惊喜地告诉记者,学校的很多地方都与他在校的时候不一样,学校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他很想让儿子将来也到自己的母校学习,体会自己当年在校学习的乐趣。他祝愿母校越建越好,祝愿在母校学习的学子都有美好的未来。
  王丙坤,1983届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勘探专业,现工作于吐哈油田。他已经在石油行业工作了30年,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大大小小的油田。这次来到昌平,他感慨地说与当时他上学的时候相比大相径庭。当谈到他自己的大学生涯时,他认为石大不仅让他学到了丰富而且实用的石油知识,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让他们学到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严伟恒,2011年硕士毕业于石油工程学院,现工作于北京交通大学。虽然刚刚毕业两年,但是当谈到石大时,他依然感叹学校变化不小。他就是在这个校园里度过了大学和硕士生涯,对于学校有很深的感情,他说很高兴看到石大的学弟学妹们越来越多,这表明了学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谈到学校的未来发展,他认为在石油领域方面,石大学生拥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在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竞争中往往占据上风。但是他也提到,现在很多单位往往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他认为石大学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广泛涉猎,触类旁通,还要增强危机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培养团队意识。
  贾世昱,1967年毕业于石油炼制系,现已退休。他说是石油大学给予了他更美好的人生,让他可以为石油奉献。他一生都在石油领域工作,他为自己是一个石油人而骄傲。他认为,老师的责任非常重大,当石油大学拥有更多更好的老师时,石油大学的学生才能真正受益,石油大学的未来也才能更加辉煌。
校庆宣传报道组记者:李丽平 张姣 海凤 王俊义 李学峰 杨文辉 张扬 刘志庆 王丹 高瀚 张泽宇 王强峰 李溪子 王文祥 井元 方百会 王宇航 吕卓强 张健公 沈聪 马迪 李明明 姚婷婷 朱庚雪 罗京 何邦 王焕维 朱志勇 孔令胜 陈精一 林嘉萍 兰志成 韦淑灵 吴进 田舒 马晨熙 多杰才仁 刘璐 李晓蓉 张文相 郭静洁 穆中奇 张霖 袁丹丹 于家鑫 张飞 孙丽婷 王雅鑫 冯思琦 李亚涛 李佳隆 余方璐 于凯男 连西静 詹子仪 张健毅 曾晓霖 余诗颖 邬学利 崔明洋 杨远志 倪微博 张军 马艺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