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立群事迹感动石大

    期次:第973期    阅读:704   




  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石油大学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全面了解、深入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举办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新闻网站专门开辟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专题版块,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知模范、爱模范、学模范”的良好校园氛围,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切实把公民道德规范融入到工作生活实践中。
  10月17日下午,贾立群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来自首都高校的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播放了贾立群同志先进事迹电视片。报告团的五位成员,分别以品牌、幸福、责任、亲人和梦想为题,讲述了贾立群同志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展现了一个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首都医务工作者形象,诠释了一名优秀医生的事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了一名为民爱民好医生的职业梦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境界,更体现了首都群众对中国梦的亲身实践。
  贾立群今年60岁,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了36年,确诊了7万多个疑难病例,挽救了2000多名患儿的生命,超声诊断书摞起来有50米高。2008年,数十例由三聚氰胺引起的肾结石患儿被他发现、确诊。
  如今北京儿童医院平均每天的门诊量达8000人次,其中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病人需要通过B超检查。医院称:“贾立群B超的确诊率,几乎是百分之百。”门诊大夫碰到疑难病例,首先想到的就是“让贾立群大夫给看一下”。别的医生扫一眼漏过去的病灶,往往逃不过贾大夫的火眼金睛。
  患儿家长认准了他,早上8点,B超科一开门,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和患儿熙熙攘攘堵在贾大夫独立诊室门外,嚷着“就是约的贾主任”、“贾立群B超”。连他上厕所的时候,都会有家长堵在卫生间门口,请求给孩子“加个号”,贾立群总是说不出拒绝的话,最后往往加班加点给患儿做B超。二十多年的工作日里,他把午休的一个半小时挤出来,多检查8到9个患儿,他说,自己去吃饭,让孩子们等,“不合适”,而且很多外地患者坐火车坐飞机来,多等他一天,就多花一天住旅馆的钱。
  从门诊楼到他家,走路不超过五分钟,中间只隔了几棵树。他和老伴几十年挤住在不到5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他不肯换房,怕“住得远了,出急诊赶不回来”。他说,只要在北京,“24小时随叫随到”。他曾剃了半边头发赶去医院;两次陪妻子看电影,都中途被电话叫走;最多的一次,他一晚上被急诊叫起来19次。
  家长们感激他,想往他口袋里塞红包,反复推拉中,把他的口袋都撕了下来。他索性把白大褂上的口袋都缝死了,因此被患儿家长们称作“缝兜大夫”。
  贾立群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打动了现场师生。师生代表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学习模范精神、塑造高尚品德、奉献无悔青春的决心。
  中国石油大学新闻网专题链接:http://www.cup.edu.cn/news/zt/xxqgddmfzt/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