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持续提升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综述

    期次:第983期    阅读:757   

  当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已经成为一次能源消费大国,石油石化行业迫切需要更多技术创新人才、工程实践人才和国际合作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要服务面向,把培养石油石化工业所需优秀专门人才作为重要办学使命。近几年来,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立足学生培养质量,注重引导职业能力,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把好招生选拔入口关、培养环节过程关、学位标准出口关,让科学的质量观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构建持续提升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
  改革招生选拔把好生源质量“入口关”
  学校以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考虑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将“贡献度”作为制定不同专业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科学调整招生规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根据需求逐步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达42.5%;入学考试实行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命题,根据培养方向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察。在博士学位研究生选拔中,试行校外优秀硕士毕业生博士入学申请制和从推荐免试研究生中选拔硕博连读生。在招生宣传这个“预热环节”,中国石油大学也探索以开展学术夏令营等方式发现人才。
  改革培养体系把好育才质量“过程关”
  人才培养质量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招一式之功,重在持续渐进、多管齐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采取举措,强化质量保障,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把关。
  ——修订培养方案,细化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确定差异性的培养目标,分别构建与目标相匹配的培养体系,不断强化实践课程,打造学科平台课程,增设培养环节。
  ——改进导师评聘,注重导师工程化背景和国际化背景。主干学院选聘教师,保证至少1/3为海外归国人员;采取出国访学等方式,提高既有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完善校企、校所双主体双导师制度,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新进教师采取“2+4”制度,即入职后前两年做师资博士后,合格后再进入四年教学聘期,丰富新教师的学术经历,为导师水平提升夯实基础。
  ——优化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基础理论+多专业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学科前沿课、学科平台课和工程实践课。邀请国外高校知名教授和国内外石油公司高级专家来校授课,形成校内教师讲授理论课,企业专家讲授工程实践案例课,国外专家讲授前沿技术课的模式。
  ——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基地建设,开展联合培养。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制”人才,与数十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进而探索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的设计指导,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资格认证培训。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立校内工程仿真平台,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企业工作站,共建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在与新疆克拉玛依市和当地7家企业成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的基础上,又与在京的多所研究院共建了北京工程师学院。
  ——着眼国际视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博士研究生要求具有半年国外学习经历,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了解国际石油工业发展;设立全英语硕士生培养项目,采用国际化课程体系、全英文授课方式及全英文教材;针对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对特殊语言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开设英语演讲辩论特色班和小语种特色班等语言类特色班;以石油企业在国内外的合作开发油气资源项目为载体,联合企业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由企业资助,中国石油大学和国外高校分段联合培养人才;不断拓展与国外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64所国外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与22所大学开展了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
  ——夯实培养条件,打造综合实践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建成石油工业上中下游一体的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共建的工程师学院、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和企业工作站,利用其优良的工程实训条件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为学生提供涵盖工程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等各种类型的实践课题。运用政策导向,促进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申报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获得了参与国家级基础性课题研究的机会。
  ——营造培养环境,增强工程实践意识,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举办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SPE知识竞赛等一批品牌性竞赛活动,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加强科学素养熏陶。由教师带队组团参加AAPG、SEG等国际专业协会的学术会议,聘请国外著名高校的知名教授和国内外石油企业高级专家授课,加强学术交流。走进油田,了解企业,了解生产,开展石油文化、石油精神教育,增加对石油石化行业的认同。
  严格评价标准把好“学位质量”出口关
学校改革论文评价体系,专业型硕士注重论文选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即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术型硕士注重考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位授予门槛,要求博士研究生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在正刊或被SCI或EI收录的增刊上发表论文才可以申请学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教育根据石油石化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在培养上环环相扣,在质量上层层把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综合改革初见成效,研究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获得用人单位好评,进而扩大了用人单位对中国石油大学的人才需求。文/刘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