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修斋教授,号寒湘,字平愚, 1961 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力学师 资专业,后一直任教于中国石油大学 至退休。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 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 北京市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 会理事。

中华颂(楷书)

博览群书(隶书)

业精于勤(隶书)

天道酬勤(隶书)

木兰辞(草书)

秦观词·鹊桥仙(楷书)

君子善学 积薄为厚(行书)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隶书)
□余世诚
修斋兄的书法艺术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少年时期浓重的书法家庭氛围,以及父兄、老师的教诲和影响,给幼年的他插上了“书法梦”的翅膀,并奠下了影响他一生的非常宝贵的书道基础。
其后在他进京攻读大学并留校任教的几十年间,虽然没有再如儿时那样每日磨墨、临帖、习书,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抄写黑板报、大字报以及作为教师的粉笔生涯,不仅没有磨灭他幼时的“书法梦”,还大大增进了他的硬笔书艺。王老师的板书工整、美观,令学生们称赞;王教授的教案、讲稿,如同传统书法的“书札”、“恻页”那样规整漂亮,令同事们羡慕。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深怀着对书法艺术的钟爱,并期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圆他的书法梦。
修斋兄的书法艺术大放光彩,是在他退休以后。自1998年办理了退休手续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苦攻书法理论,迅即续上了他的“书法梦”。通过理论的钻研和刻苦的临帖实践,他把过去不够自觉的感性经验提炼成为理性认识,把几十年的业余爱好升华为一种精神追求和“老有所为”的责任,他的书法艺术突飞猛进,并在创作实践中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十多年来,他创作了一批书法精品,并把这种创作风格引进他的篆刻艺术,进行微刻、砖刻的探索,制作了一批颇具艺术价值和文史价值的作品。他的微刻作品《石油大学校史袖珍版》,被珍藏于石油大学校史馆;他把万余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微刻于30厘米见方、重约150公斤的墨玉上,此作品被全国人大图书馆永久收藏;他的砖刻作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收藏……他的作品先后在全国高校、北京教育系统以及韩国、香港、欧州、台湾等地展出,多次获金奖和特别金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和评介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在书法和文化界享具声誉。这是他书艺创作空前旺盛的时期,并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我和修斋兄是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他书法艺术之路的三个时期,我见证了两个;特别是在后期我们同道共好,有很深的笔墨缘。因此,笔者不仅为他书艺成就而高兴,亦似更有评说之理由。
修斋的书法、篆刻作品或微刻、砖刻作品,给人以总体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美。在我们以书画结缘的圈子里,每每观赏修斋的新作时,都会听到“真美呀”的赞叹。在美学词汇里,“美”是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美感”是人们对于美的主观感受、欣赏和评价。有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当他观赏了修斋创作的十米五千言《老子道德经手卷》和八米七百言《诸葛亮出师表手卷》,以及微刻《五四宪法》和多方砖刻作品后,说:“我真的被惊住了,这是老同学给我的一次震憾!”修斋的艺术品给人的美感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很值得研究和分析。
修斋的这些美的艺术品,是由诸多美的因素组成的。依笔者评说,至少有这“三美”:
一曰法度美。“书法,依法度而书也。”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书法艺术,历经各朝书家大师的探索、总结,已形成公认的笔法、墨法以及各种规范、守则。这些法度是书法艺术美基本规律的结晶,是被实践反复检验并证明是真知的法度。“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违背了它就称不起书法艺术,就不可能达到书法美。修斋的书法艺术美,首先就在于他不仅理论上认识、理解这些基本法度,并且在实践创作中努力遵循和驾驭这些法度,他的书艺作品是“规规矩矩”的作品。时下某些无视法度的书者,实为乱画也,谈不上美,也不可能美。
二曰风度美。法度并不排斥个性,相反,它为个性的展示提供了广泛的舞台。书家以自己的审美情趣使用笔法、墨法,在纸上挥毫施墨,肥瘦枯润,巨细收纵,以自由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表现各样形体,表达书者思想情感,形成风格各异、气度不同的书法艺术作品。各家有各家的风度,各家有各家的风度美。修斋兄从学《颜真卿多宝塔》楷书入手,进而扩展到行书、隶书、篆书各种书体,后又对王羲之、赵孟頫、唐寅、文征明行书尤为喜欢。他临摩的《颜真卿多宝塔》、《唐寅落花诗三十首》、《文征明行书赤壁赋》,都已达到乱真程度。但他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讨百家米煮成一锅粥”,逐步形成了自己“秀丽、潇洒、飘逸、结构严谨”的书体风格。观赏王君书法作品,楷书谨严从容,隶书典雅婉丽,行书精劲旷达,韵味十足,件件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曰装饰美。王修斋的书法艺术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具装饰美。艺术无小节,凡艺术精品都很注重装点和修饰,使作品的美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人是衣服马是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布局讲究,体合章法,而且选纸、用印和装裱也极具匠心。他创作微刻、砖刻作品,选料、打格、印色、修补等等,一一细致规划、谨慎实施,达到完美程度。聪明的艺术家不是没有败笔和瑕疵,而在于他善于修饰和补救。修斋就是这样追求完美的书者,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洋溢着一种和谐之美。
修斋兄书法艺术的这“三美”,都靠一个“精”字。他的每件作品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创作、精心装饰而成。在书画艺术界有“大美惟朴”的说法,但这里的“朴”绝非是粗糙和“不经心”。其实,书法艺术更需要的是“大美惟精”。古人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书法作品的创作如同制作玉、骨艺术品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方可大美。王修斋书法艺术正是体现了这种“大美惟精”。
(2013年6月23日于七石斋)
余世诚,文史学者,书画家,中国石油大学原人文学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