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

    期次:第985期    阅读:1462   

  □周学智
扩大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两个全体青年”目标,巩固学校共青团基础战略地位,应对共青团事业面临的挑战,落实共青团四项职能的重要举措。在当前高校团组织在学生中影响力减弱的形势下,应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升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
  一、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生中影响力减弱的原因
1.高校环境的特殊性使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有所降低。一是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二是同一团支部成员之间交流日益减少;三是高校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也进一步弱化了团组织的作用;四是高校班级活动中团支部更多处于协调配合的位置,使得团组织的职能模糊甚至边缘化。
  2.团组织部分活动缺乏吸引力,降低了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团组织开展的活动相似度较高、模仿痕迹严重,缺少特色;二是团组织的部分活动没有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开,阻碍了团组织影响力的扩散;三是团组织在部分活动中以指标的形式要求学生参与,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进一步减弱了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
  3.团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感召力和亲和力有待提升。当前团干部数量不足,兼职成为主流。同时,团干部缺乏系统的基层团组织工作如何开展等必要的培训;其次,部分团干部工作方法缺乏艺术,喜欢命令式、一家言的工作方式,导致自身缺乏感召力和亲和力,不利于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
  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学生中影响力的探索
1.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对青年学生的组织力度。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广东亚运会到深圳大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为较短时间内组织大量青年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高校团组织应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平台,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通过志愿服务这个载体紧密团结在团组织的周围,实现提升团组织在学生中影响力的目的。
  2.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许多研究表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同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者之间具有相似性与合目的性。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实现团组织思想引领的具体化、微观化和精细化。为此,可以结合历史重大事件,不断深化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突破团组织在思想引领过程中以“说教”为主体的单一模式,使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和释放。
  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为青年学生服务的水平。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各高校团委围绕支教、敬老、科学普及、助残、文明宣传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高校团组织也要认识到,青年学生不仅仅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也应成为志愿服务的受益者。为此,高校团委要倾听青年学生的心声,针对不同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对其做好分类指导工作。应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切实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使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得到满足。
  4.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为青年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高校团组织应围绕学习教育、就业创业、恋爱婚姻、身心健康、困难救助、犯罪预防等六大板块来设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志愿者深入了解一些青年学生在生活、心理上遇到的困难,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志愿活动更能让青年学生“走进”青年自身,认识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给团干部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扩大共青团组织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