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校长工作报告(摘要)
期次:第986期
阅读:613
校长张来斌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下,在教育部党组和北京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改进作风、深化改革、创新实践,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一些核心竞争力指标取得突破,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面修订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并在工商管理学院试行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了46个硕士(领域)培养方案、17个博士培养方案、1个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验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层面的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实践基地等建设项目实现全覆盖。新增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当选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新增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入选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7部;新增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3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获得各种学科竞赛奖共602项。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发展势头良好,获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评选的“2013年最具社会满意度网络教育学院”。海外培训迈上新台阶,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办事处。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进专任教师51人,其中18人具有海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占到1/3以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3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3人。1人获“李四光地质科技奖”,1人获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青年科技奖,1人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三年来,学校共新增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10人,保持了高层次人才持续稳定增加的良好态势。
三是科研工作取得了新成就。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分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科研机构4个。科研项目与经费持续增长。2013年到账科研经费比2012年增加5%,其中纵向项目尤其是国家项目占比提高明显,已由“十一五”末的25%提高到近三年的平均34%。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和批准数较2012年均有大幅增加,由27项增加到38项,增幅达40.7%。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稳步增加,其中SCI收录502篇,EI收录639篇,CPCI收录80篇。与2012年相比,SCI收录论文增加了近1/3,一区、二区论文数增加了80.0%。首次以第一作者完成单位在世界顶级综合类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设奖共38项,其中一等奖14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7项;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1项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也是首次入选该项评选。
四是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共有5个一级学科位列本学科全国十强,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蝉联本学科全国第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地质学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分别位列第二、第七、第八、第十名。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领域)进入ESI(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前1%。三年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7个,总数达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14个,总数达到33个;新增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低碳能源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说明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速。创新学科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学科评估,建立了针对不同学科的评估体系。
五是开放办学积极推进。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教育部与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共建中国石油大学新体制;与企业和科研机构新签合作协议10余家,新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7家;成立了海洋能源联合研究院、北京工程师学院;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制定出台了《国际化战略行动计划(2013-2020)》,为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明晰了路径。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2013年,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知名企业签署协议25份,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6次。学生出国交流日趋活跃。学生短期出国达到219人次,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多。全年各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选派424人,比2012年增长41.3%,在学期间研究生国际化率达到6.8%。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2013年招收留学生新生349人,留学生比例达5.8%,比“十一五”末提升了1.5个百分点。
六是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大学章程的拟定工作,章程(草案)已基本完成。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监管力度。围绕队伍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等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创新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对新进教师实行“2+4”聘期考核聘用模式。切实将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教职员工,2013年完成了校内岗位津贴标准调整,教职工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建立健全了覆盖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国有资产等多个方面的三级管理体系。
七是条件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建项目进展顺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的综合楼项目与1.01万平方米的逸夫楼项目均进入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阶段;完成了汇才公寓维修改造、校园道路改造及绿化等工程。图书资源进一步扩展。至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99万余册、纸质期刊1000余种、过刊6万余册、电子图书455万册、电子期刊6.2万种、数据库58种、自建数据库5种,并建立了DIALOG国际联机系统。期刊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石油科学》(英文版)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期刊精品工程”和“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数字化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实现了主校区无线网络全覆盖。
八是作风建设带来新气象。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了学校《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细则》,并积极贯彻落实。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强化了群众观点;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了一批制度成果,初步形成了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党员干部队伍展现出新气象。
九是60周年校庆展示新成就。学校本着节俭务实、突出特色的原则,举办了建校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特别是创新形式,举行了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暨校友师生联谊会,受到广大校友和师生好评。同时还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能源战略论坛、校友工作座谈会、“石油魂———铁人王进喜事迹展览”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学校60年来的办学成就,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开启了学校再上台阶的新征程。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味,比如:和谐校园建设持续推进,体育医疗卫生、国有资产管理、校产、安全保卫、离退休工作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少成绩。总体来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关心下,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向各位代表以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勤勉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部分 当前的形势和2014年的重点工作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开启之年,也是我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四个年头,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十分艰巨繁重。要做好今年的工作,首先要准确把握学校当前的发展状况。认清成绩,可建立信心;找准问题,可明确方向。
围绕第十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战略,学校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距离既定的“重点突破,再上台阶”的阶段目标已十分接近,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最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指标的点上取得了突破。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均实现了零的突破,首次以第一作者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等。除了这些原来的空白点被填补外,一些薄弱环节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科研经费中国家级纵向项目经费占比逐年提高,基础研究得到明显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活力迸发。三年来新增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项,比“十一五”的总和(41项)翻了一倍多,而且平均批准率达30%,高于国家平均值(24%);入选各个层次的人才支持计划人数快速增加,三年来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入选校青年拔尖人才29人。二是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以卓越计划、专业学位为代表的工程教育形成特色,产学研协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模式日趋成熟;校企科研合作深入推进,在平台支撑、经费支持、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承接大型项目的能力得到加强;优势学科的竞争力明显提升,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行前1%,五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三是基础工作得到夯实,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学校财务状况良好,取得资源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第一食堂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新综合办公楼和逸夫楼进展顺利;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校园环境得到改善和美化;日常管理日趋规范,等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对比学校的发展目标以及高水平大学的要求,我们面临的问题可归纳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持续性或稳定性不足。虽然在各个点上取得突破,但这些核心竞争力指标的增长并不稳定,并且数量不多,特别是高水平人才仍然缺乏,体现学术水平的高水平论文、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等都还太少。二是结构性矛盾。首先是教师队伍结构,近年来队伍的年龄“断层”得到缓解,但学术“断层”依然存在;其次是学科结构,要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石油石化等优势学科必须加快发展,形成山峰,但山峰不是从平地上起来的,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高原”作支撑,所以学科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既要攀高峰,又要筑高原;第三是规模与资源的矛盾,虽然近年来大力拓展资源,但学校发展规模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三是平衡性问题。齐头并进、奋勇争先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不同学院发展不均衡,有的学院发展得更好一些,个别学院还没有完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路径。不同条块的工作进展也不一致,有的创新突破,有的还原地踏步。同时对显性和隐性指标用力不同,对显性的指标抓得紧,投入也要多一些,而对隐性或软的方面关注不够。比如人才培养,虽然开了很多会,投入很多资金和设备,设了很多项目,但大家仍对培养质量充满担忧,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平衡好教育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用心用力不够;再比如科研经费,虽然争取得多,但管理使用还需进一步规范。
当然,这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方式来解决,解决的关键在改革。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的前进号角,为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发出了动员令。《学校2014年工作要点》已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一条基本的主线就是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全面的工作这里不再赘述,在此强调几个关键方面的改革: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委《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文件,重点要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下转第三版)